綦江是川渝黔边革命摇篮,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过境重庆的唯一地方,重庆最早的党支部诞生于此,还孕育了被毛主席作词称赞,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英勇善战、屡建功绩”的原红四军军长王良等革命先贤,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今天的重庆好故事,我们将为您讲述綦江军长王良的家风故事。
节俭孝悌守家训 修身磨砺带铁军
——王良家风故事
重庆市綦江区档案馆
陈平 张飞
王良,1905年8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区)县城一个小商业主家庭。1926年9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进军井冈山,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王良参加三湾改编。1928年8月,王良率红三十一团一营一连参加黄洋界保卫战,创造红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同年6月13日,其率红四军奉命回师赣南根据地途中,经福建武平县大禾圩时遭敌匪袭击,不幸壮烈牺牲。毛泽东称赞“王良是一个好干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誉王良“英勇善战,屡建功绩”。
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家庭教育的智慧结晶,不仅保存在各个家族的家谱之中,也留存于历代编写的家训书籍中。永城王良家族《王氏宗祠族训》主要有四条,即“爱国、孝友、勤学、崇俭”。受家风家训的熏陶影响,针对当时綦江“兵如梳,匪如篦,团阀尤如刀刀剃”的现状,王良喊出“大丈夫生斯世,出则为国家黎民造福,处则为乡党州里垂休者”的时代最强音。1926年,王良受到綦江进步青年的影响,在其叔父王奇岳的支持下,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五期。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王良不惧白色恐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毛泽东参加秋收起义,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直至英勇牺牲,自始至终践行着“愿吾族众,言行悉以国家为前提,凡有利于国者,当竭力以行,于国家有贡献”“国之本在家”族训。
王良(綦江区档案馆供图)
走进永城王良故居,位于堂屋正中的“槐堂世瑞”牌匾显得格外大气庄重。王氏《家政遗规》中要求族中子弟“廉以养心,介然不贪。富厚利禄,欲之何堪。”王良从小到大,非常注意节俭,直至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中亦然。1927年,农历正月十八日,时正求学黄埔军校的王良写信给父亲要150元,信中说明原由:“男实禀大人,此项费用并非无辜滥用。因男将升入骑科,由骑科卒业后一定担任至少二三年之教育。”1929年,毛泽东在闽西永定县送给了王良一双胶鞋,王良非常爱惜,补了又补、缝了又缝。1932年5月,红四军攻下漳州后,缴获了大批物资,给东征军的战士每个人10块大洋,一双胶鞋。后来后勤的同志按照要求,给王良送来了10块大洋和一双新胶鞋,王良只收了两块大洋。他曾对罗瑞卿说:“我这双胶鞋补好了,能穿。我们还有8万穿着草鞋行军打仗的红军战士。”
王氏《家政遗规》中载:“一凡族中老幼尊卑,应安分守己,毋得以尊长自恃,而欺凌卑幼。毋得以卑幼骄傲,而妄逆尊长。”王良极重孝悌,在他的习作《孝悌为人之本》中,极力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把它作为做人的根本。他关心父母,1927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王良写给父亲的信中道:“大人对于饭食一道宜从事改良,平时应多食牛羊肉、豆腐、牛乳等类,不可过于节省。”他关心弟妹的成长,黄埔军校时写给家人的信中道“省二师女师校,完全是国家主义之机关。学校此种主义借“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之美名,以欺骗现在一般封建思想深刻之男女青年……以救国为名谋钱为实。还有他们所讲之“内除国贼、外抗强权”,与一般革命者所想之“国贼”“强权”完全相反。望大人务要向四妹说明,以免误入歧党。”俨然一个操心的长兄。
王良从小深受良好家风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加上在私塾、学堂学习历代诗词警句,逐渐沉淀形成自己的思想主张。在他的遗作中,提倡以民为本,顺乎民心、民意,反对残民、虐民之政。在《国文》集习作的开章篇《民之所恶恶之》一文中,他鲜明提出“民之安危,君主使也;民之祸福,君使之也”,统治者应该要“以民为本,而不拂民心”,要“省刑法、薄税敛、减征调、培民俗、视民如子”等观点。1919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綦江境内农户庄稼收成锐减,很多老百姓颗粒无收。学校放暑假,王良回家极力请求自己的父亲为佃户减租,减轻佃户的负担。他的妹妹王化萱在回忆中写道:“王良为人忠厚,与同学很合得来,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在学校与同桌的三位同学共读一本书(另外两个同学都买不起书),他经常把家中寄给他的钱接济同学,还把叔父王奇岳留欧后留下来的衣服送给缺衣少穿的同学。”
《礼记·大学》中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王良非常重视自身学习。在习作《求学为造就自身能力》中写到:为造就自身能力,非求学不可!只有求学,才能“开其智识”“启其聪明”。同时,还必须“日求其学(天天不断的学)”,才能“开其聪明、长其智识”。学习和实践的结合,是探索真理的重要途径。每逢寒暑假,王良就会躬身乡村农田、徒步盐马古道、走进商户店铺,深入重庆弹子石、綦江地区开展社会调查,探究“耕者无田、劳者无收”的根源所在。
在渝求学期间,王良非常认同旅渝同乡邹进贤“中国在我们肩上”“中国的责任在我们青年身上”等社会认识,同时也在深深思考未来的中国该走什么样的路。《开路先锋》《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籍,成为王良等人开启新思想的“钥匙”。王奇岳长子王化阳的回忆:“王奇岳、王良他叔侄二人年龄仅相差5岁,幼年又在一个家庭吃住,感情深厚。王奇岳出国后,看到和阅读到很多新东西、新知识、新的革命成果,尤其是工农翻身做了国家主人。他经常写信给王良,王良很喜欢和他书信交流。”王奇岳曾亲口对妻子说“我有个侄儿受我的影响参加革命了”。王良也在1927年正月的两封家书中,提及俄国是“扶助弱小民族之国”、革命军为“救国救民之师”“民众之师”。王良倾向革命,走向革命的思想已跃然纸上。
1929年初,为了粉碎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王良任红四军第一纵队一支队队长,随红四军主力行动。在广昌,一支队没收了地主兼商人的资本部分,作为支队长的王良因此受到了停职反省的处罚。毛泽东对王良说:“你们犯了错误,改了,就继续干。”王良认真反省,改正错误,严肃纪律。从此,王良治军严明,每到一处,秋毫无犯,深得民众拥护。在闽西作战期间,闽西人民热情称誉王良任支队长的红一支队为“王良支队”。1932年3月,王良升任红四军军长,王良率领的红四军也被称之为“铁四军”。
王良故居(綦江区档案馆供图)
家庭家风家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王良优良的家风家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忠诚,蕴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和大爱,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我们要不断汲取党史中优良家风这一“红色养分”,赓续革命前辈的好家风好传统,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
《重庆好故事》“家风润巴渝”系列将讲述董必武、刘伯承、聂荣臻、邓颖超、杨闇公等14位革命前辈的“家风”档案故事。这当中有革命精神,为民族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赤子情怀,为人民福祉奉献一生;也有纸短情长,人间烟火......节目每晚20:00-20:30在重庆交通广播首播,还将同步在第1眼新闻客户端、重庆交通广播微信公众号、视界网、蜻蜓FM、喜马雅拉等融媒体矩阵和重庆档案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上发布。
本文内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对我们发布的内容有异议的请文章末留言投诉
或拨打电话023-636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