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摄影:Axel Dupeux
豪瑟沃斯回归弗里兹首尔艺博会(展位A19),聚焦画廊顶尖艺术家的杰出创作。本文将带您走进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的重要作品《有窗帘的肖像》。
▲ 9月5日早上9点半
扫码观看我们的展位快闪直播
▲ 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有窗帘的肖像》(Portrait with Curtains),2021,软粉彩 亚麻布,149.9 x 127 厘米 © 尼古拉斯·帕蒂,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
《有窗帘的肖像》
Portrait with Curtains
2021
尼古拉斯·帕蒂的《有窗帘的肖像》属于2021年在汉诺威凯斯特纳美术馆(Kestner Gesellschaft)首展的九幅系列作品之一。这一系列以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充满神秘感的脸孔为主题,她是一位生于德国的女演员暨歌手,上世纪20、30年代时享誉国际。帕蒂在半身肖像画中运用了其标志性风格,并从电影剧照、摄影照片中获得描绘黛德丽面容的灵感,而身体部分则由重要艺术史作品的参考元素组成。
▲《有窗帘的肖像》「尼古拉斯·帕蒂:怯场」(Nicolas Party. Stage Fright)展览现场,汉诺威凯斯特纳美术馆(Kestner Gesellschaft),2021-2022
在《肖像与窗帘》中,帕蒂引用了三幅著名荷兰古典大师作品中的错视式窗帘元素,包括格里特·杜(Gerrit Dou)的《抽烟斗的男人》(Man Smoking a Pipe,约1650)、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约1657-1659),以及阿德里安·范德·斯佩尔特(Adriaen van der Spelt)和老弗朗斯·范密里斯(Frans van Mieris the Elder)的《带花环和窗帘的错视静物画》(Trompe-l’Oeil Still Life with a Flower Garland and a Curtain,1658)。同时,这幅作品亦是帕蒂至今规模最大的装置作品《拉上窗帘》(Draw the Curtain,2021)的重要创作基础,该装置受委托为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外墙创作。
▲ 相关作品,顺时针依次为:格里特·杜(Gerrit Dou),《抽烟斗的男人》(Man Smoking a Pipe,约1650);约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窗边读信的少女》(Girl Reading a Letter at an Open Window,约1657-1659);阿德里安·范德·斯佩尔特(Adriaen van der Spelt)、老弗朗斯·范密里斯(Frans van Mieris the Elder),《带花环和窗帘的错视静物画》(Trompe-l’Oeil Still Life with a Flower Garland and a Curtain,1658)▲ 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拉上窗帘》(Draw the Curtain, 2021),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外墙,2021-2022 © 尼古拉斯·帕蒂,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帕蒂在这系列作品里引发观众对于单一、划一身份认知的思考,在看似无关的领域——演员黛德丽与荷兰古典大师——之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联系。而艺术家在作品标题里对黛德丽避而不谈,这种朦胧之处更进一步促使观众思考表现的本质。事实上,黛德丽拥有着一种多面向的身份——她以迷人的美貌、独特的沙哑嗓音而出名,在成为一位好莱坞明星后,更通过在戏里戏外的大胆时尚穿搭来挑战传统的性别规范。帕蒂的肖像画正正呼应了黛德丽之形象。艺术家笔下的肖像人物往往是中性的,面容之间仅有轻微的区别,保持着一种泰然自若的气质。正如艺术家兼策展人斯蒂芬·班兹(Stefan Banz)说道:“或许只是隐晦的表达……但我认为他画里人物的性别、出身、年龄都基本上被淡化了。同时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他笔下的人物肖像,会否是刻画肖像或雕像的肖像?”[1] 在《有窗帘的肖像》中,帕蒂极为克制地使用单色调来描绘脸部,如同一块石头般,诚如以上所言。▲ 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有窗帘的肖像》(Portrait with Curtains),2021,软粉彩 亚麻布,149.9 x 127 厘米 © 尼古拉斯·帕蒂,图片:艺术家、豪瑟沃斯《有窗帘的肖像》体现了帕蒂追求创新的精神,他长时间地探索其主要创作媒介——软粉彩的界限,更好地展现媒介自身的微妙与触感。而它能够使创作者与作品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物理联系,这亦是帕蒂自2013年开始探究的一种媒介特质。故此,帕蒂在创作时为追求极高精确度,会直接以指尖涂抹软粉彩。帕蒂曾谈到粉彩的即时性特质:“……你可以一层一层地涂,但不能抹去重来。这种媒介性质要直接得多。它不会变干,不会变湿——就是保持原样。”[2] 帕蒂凭借对创作的精益求精与独特的艺术构想,确立了其作为当代最重要艺术家之一的地位。1.) 斯蒂芬·班兹,“尼古拉斯·帕蒂:天堂制造者”(Nicolas Party: Maker of Paradise),《尼古拉斯·帕蒂》(Nicolas Party),伦敦/纽约:费顿出版社(Phaidon),2021年,第69页。2.) 尼古拉斯·帕蒂,引自Ted Loos,《艺术家尼古拉斯·帕蒂唤醒软粉彩语言》(Artist Nicolas Party Revives the Language of Pastel),Cultured Mag,2019年3月,线上。
▲ 「尼古拉斯·帕蒂:尘」(Nicolas Party. Dust)展览现场,韩国湖岩美术馆,2024-2025 © 尼古拉斯·帕蒂,图片:韩国湖岩美术馆,摄影:Sangtae Kim
弗里兹首尔艺博会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凯瑟琳·古德曼(Catherine Goodman)露琪塔·乌尔塔多(Luchita Hurtado)芙洛拉·尤赫诺维奇(Flora Yukhnov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