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五湖四海的名片,
是家乡的温度,
是家人的关爱。
她连带四季走过的春红夏绿,
采撷光阴里的五彩斑斓,
在时间的渐行渐新中,
在成长的且行且珍里,
美味与文化共融共生。
美食给人带来的幸福不仅存在于享受的当下,
也存在于我们每一次对文字、照片
和影像的回味中。
在山西大学第十六届校园饮食文化节之家乡美食征文活动当中,
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与家乡美食的故事,
一起聆听历史的回声,
感受美食文化的传承。
中华美食·山西刀削面
Hometown Food
《刀削如丝,面韵悠长》
每一次的削面,都需要厨师精准的掌握力度和角度,以确保面条的粗细均匀、口感一致。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需要多年的练习和不断的精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厨师们才能将这一技艺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让每一条面条都如同艺术品般完美呈现。正是这独特的刀削技艺,赋予了山西刀削面独特的口感和魅力。面条的细腻和爽滑,让人在品尝时仿佛能感受到面条在舌尖上跳舞的轻盈和愉悦。这种独特的口感,正是山西刀削面深受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华美食·平遥冠云牛肉
Hometown Food
《香飘千年,情系平遥》
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梁烨
平遥冠云牛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那个时代的平遥是中国历史文化 名城,也是古代著名的商贸重镇,繁荣的商业活动吸引了众多商人和游客。在这 个背景下,一位名叫杨永福的平遥居民成为了当地的传奇人物。杨永福因为经商致富,购置了一座名为冠云的庄园,使得杨氏家族成为了当地的望族之一。
部分。
作为平遥的特色美食之一,平遥冠云牛肉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平遥冠云牛肉逐渐走出了山西, 成为了具有知名度的特色美食之一。平遥冠云牛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家前来品尝和购买,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和旅游业带来了可 观的收益。同时,它也为当地的餐饮业和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平遥冠云牛肉的美誉逐渐在当地和周边地区传播开来,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尝并喜爱这道美食。尤其是 20 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和文化交流的增加,平遥冠云牛肉逐渐走出了山西,成为了具有知名度的特色美食之一。
中华美食·贯馅糖
Hometown Food
《介休美食之贯馅糖》
考古文博学院 李峥擎
一、简介
贯馅糖又称灌馅糖,山西介休特色传统糖点,介休八珍中的一珍,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是一种咬着酥脆,吃着绵甜,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的食品。介休贯馅糖,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就畅销全国,有着很高的声誉。
贯馅糖营养丰富,具有皮儿薄,馅儿香,气味芬芳,味道鲜美可口等特点,与浙江名产“寸绵糖”齐名。因主要成分为糖粞,而糖粞则是用大麦生芽后与小米经糖化而成,故具有温肺、健肾之功能,亦有催乳之良效,且糖馅内之核桃仁性甘、平温,故又有健脑补肾、补气养血、润肺化痰等功能。
二、起源与发展
贯馅糖是在唐宋时期出现的饧(读xing,即糖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属饧的改良产品。介休因介子推传说而盛行寒食习俗,饧是古代寒食节的必备食品和供品。多首唐宋诗词描述了饧与寒食节的关系:“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粥香饧白杏花天”;“萧声吹暖卖饧天”等。明代中期介休制作饧的家庭手工作坊开始在饧中包入馅料,明末清初逐步发展为贯馅糖。
贯馅糖的制作严格遵照古法,工艺繁琐,准备和制作两个阶段都有十道以上的工序,决定贯馅糖品质的因素是对温度和火候的掌握。贯馅糖须在每年霜降前后至元宵节期间,室温保持在25度左右且完全密封的工作间内制作。每道工序之间环环相扣,一旦有某道工序出了问题,所有原材料都会报废。
在糖粞中贯入馅料制成贯馅糖是介休首创。其主要成分为大麦、小米、芝麻和馅料中的核桃、青红丝、桂花、蜂蜜,这些食材都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有黏性的贯馅糖还与我国腊月二十三祭灶习俗有密切关系。它们是祭灶的必备供品,意思为“粘”住灶君奶奶的嘴,让她上天后不要说全家的坏话。而“甜”则是给灶王爷嘴上抹蜜,让他上天后在天神前多说全家的好话。同时贯馅糖在颜色、形状上与金条相似,供奉贯馅糖也寓意全家来年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清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是介休贯馅糖的鼎盛时期,后受社会运动影响,介休贯馅糖的生产制作全面停止。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恢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市场零食品种越来越丰富,贯馅糖消费群体萎缩,其市场份额逐年减少。随着介休为数不多且熟练掌握该技艺的人逐渐老去,这一技艺已难以传承下去。现只有连福镇两三家作坊在生产贯馅糖,最具代表性的是张承恭家族创办的承恭粞坊。
张承恭的祖父张树华(1902年一1967年)生前在连福镇开办贯馅糖家庭作坊。张树华之子张承宁为第二代,子承父业在连福镇继续开办贯馅糖家庭手工作坊。张承恭为张承宁之胞弟,曾和张承宁学习过贯馅糖制作技艺,后在连福镇创办承恭粞坊。张承恭之子张先前,现在协助父亲开办粞坊并致力于学习贯馅糖传统制作技艺。2010年7月张承恭被晋中市人民政府确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三、传说
关于小城的贯馅糖至少还有两个美丽的传说,久经小城老百姓口口相传,至今其真伪尽管已无法考证,但关于贯馅糖的来历却被演绎了个淋漓尽致:相传大清康熙皇帝到五台山朝拜下山,微服长行,驾幸长安,一睹昭陵遗风。途径小城,见集市有卖粞糖寸条的,吃着非常甜脆,随口说了声“贯馅岂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将粞糖寸条灌馅,称作贯馅糖。这就是小城特产贯馅糖的起源传说。
后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途中,住在小城顺城关楼子车门,知县和士绅们,把贯馅糖献给慈禧品尝,慈禧吃后十分高兴,把其余的赐给随从官员,人人咂嘴称赞。慈禧和光绪皇帝立即下令口谕,从今以后贯馅糖作为贡品,冬至送到京师。
贯馅糖早在明清时代,就是馈赠长辈亲友的营养食品。旧时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给出嫁的闺女家送黄酒,鸡蛋;而女婿则要回赠牛骨髓和贯馅糖给岳父家,以示孝敬。
贯馅糖是传统营养食品,早在明末清初,就跟随晋商走遍全国各地,畅销于国内市场,尤其是小城商人,南来北往,走京城下南路,随身总会带着许多贯馅糖馈赠朋友和联络同行,因此小城的贯馅糖更是名闻遐迩。
四、制作工艺
贯馅糖的制作工艺很考究,它以大麦、小米为主料,配以绵白糖、核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作糖馅。大麦生芽约三分长,再将小米蒸熟后与大麦芽浆糖化、过淋,成浆糊状,利用热气将糖稀腾软,拉白成蜂窝状,然后将已配制好的糖馅包入、拉细、切节,再将炒熟的芝麻粘于表面,即为成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结冰时开始制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停产。
制作贯馅糖的最主要的过程是制粞。一般配料是:小米37.5公斤,大麦8.5公斤,熬成水粞31.5公斤,再制成老粞25.5公斤,最后制成白粞25.5公斤。大麦要先经过发芽过程,先用凉水撩两次,使大麦生芽至1.3厘米。大麦芽用碾子碾烂,然后放在水缸里泡成白糊糊状。小米先用水泡透,捞出,放在锅里蒸。倒小米时先倒70%,以便上气,蒸的时间是40分钟。米要蒸的发粘,但也不要过粘或过软。
把大麦糊糊和蒸好的小米混合搅拌,倒入淋缸里。淋缸里必须经常保持25公斤的底水,淋缸的周围要空6.7厘米,以便受热面积均匀。把混合的原料倒入淋缸后,过1个半小时,米就下沉约6~6.7厘米,上米100公斤,水的温度为30℃,之后加底火烧到70℃。这时,米就全部升起。烧火为1个半小时,然后就闷火。3个小时以后,拔开淋缸缸底的淋嘴,就能够放出糖水来。把糖水倒在锅里加火,熬成水粞。这时要特别注意坑火,由火炕到底,火高33厘米,火的直径为90多厘米。
水粞熬成老粞后,放在铁盆里晾凉下降到40%,上面就起一层米油皮。用手捞底,并在盆内翻混,使热气全部下降,到了夜晚,抬到锅旁过的热炕上,使它发软。把老粞切成每块3.5公斤重,放在13厘米的板盖上,下面用气烤,上面就拉糠粞。先把糖粞挂在板盖上的木桩上,用力拉长,拉粞的人要往后退3.3米,然后再把拉的一端挂在木桩上,用木棍由中门兜住,再拉。这样往返40次就成白粞。
把拉好白粞放在案上,按平,中门放上白糖馅,包起来再拉匀,滚上芝麻,然后用无刃的铁片切上印记,等晾干以后就脆了,一掰就可以掰下来,成了贯馅糖,1公斤的贯馅糖切24根,每根长9厘米,宽3.3厘米,呈长条形。
介休市政府为了恢复和发扬传统产品,除扩大县食品加工厂的贯馅糖生产规模外,近几年又恢复发展了张兰、连福两镇的贯馅糖生产,全市年产量近一百吨。
五、结语
介休特产贯馅糖久负盛名,是介休所独有的营养保健食品,你要不信呢,就请你听听那山西著名的通俗民歌,那歌中唱到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介休的贯馅糖甜死个人。”贯馅糖------“香甜酥脆,营养丰富”,是介休所特有的冬令最好的保健食品。
中华美食·道口烧鸡/壮馍/烩面/胡辣汤
Hometown Food
《老家味道·河南美食》
教育科学学院 赵紫雯
河南濮阳有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这圆圆小饼就是河南濮阳的特色美食壮馍。传说,明洪武年间,有一位书生父母双亡,寄宿在岳丈家,却受到岳丈的冷眼。书生想进京考取功名,岳丈只给他死面饼在路上充饥,书生的妻子心疼他,悄悄地在饼内加入了肉馅,但外表还和死面饼一样。
后来,书生考中了状元,朱元璋问他有什么愿望,书生回答说想吃妻子做的饼。于是朱元璋下令将书生的夫人接到京城,献上此饼。书生的妻子知道后,担心味道不好,就改良了一下做法,将死面换成了小麦面和酵母发面,然后煎至金黄。朱元璋吃过之后觉得很好吃,就赐名“状元馍”,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绕口,就叫成了“状馍”,但由于大多平民不识字,渐渐地,“状”变成了强壮的“壮”。也有传说,状馍为水浒壮士所吃的馍,所以叫“壮馍”。
中华美食·柳林碗团
Hometown Food
《柳林碗团》
体育学院 康璇
中华美食·浑源凉粉
Hometown Food
《一碗清凉,一生传承》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李承育
一碗清凉,寄托着游子心心念念的期盼,是浑源文化的传承之迹。当我轻轻品尝浑源凉粉时,我仿佛看到了浑源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他们用心制作每一碗凉粉,只为给人们带来一份清凉与美味。这让我深感在如今美食多样化的今天,一碗简单的凉粉似乎无法激起太大波澜,然而历经岁月凝练的风味,依旧在餐桌上千回万转。一碗凉粉,却饱含了人生的百味。这便是浑源凉粉所承载的独特情感。炎炎夏日,一碗凉粉,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这片土地人民的心灵,是他们记忆中的味道和情感枢纽。它承载着当地人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对于许多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每逢踏上家乡的故土,品尝到凉粉熟悉的味道,仿佛他们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夏天的燥热燃起了少年心中梦的烈火,嘈杂的蝉鸣奏响翻盘的战歌。它见证了浑源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成为了链接过去、现在与全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同时,我诚恳地希望浑源凉粉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佳肴,为浑源凉粉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风味。
我真挚地呼吁大家一起来品尝浑源凉粉,感受它所带来的个中滋味,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浑源凉粉的制作技艺,传承这份美食文化,所谓美食。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相逢,穿越山海之间、偶然的落地生根。成就万千肴变,随即化作滚滚红尘,穿越香料歧路,几度江湖夜雨后,亮万家灯火。在这次奇妙的风味之旅中、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随我一道不动声色品尝,一起踏碎这场盛世烟花,为这一民间文化的传承喝彩!
编辑:郭晓娟
责编:徐 静
审核:李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