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个世纪前的梅程对台,说张火丁今天的“一枝独秀”

文摘   文化   2024-11-19 07:01   河北  

中国戏曲,就是角儿的艺术。这一点如果不明白,那就啥也别说了。

过去的艺人,为了生存,会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打对台这样的事情是有的,但也不是常态。因为,毕竟都是吃开口饭的,得罪人是小事,如果一方比较强势,会直接影响另外一方的生活和声誉,除非有仇,都会酌情处之。还有就是梨园的规矩,虽然允许,但也不是特别提倡这种行为。

其实,因为京剧的特点,所以,观众其实是喜欢名角们争奇斗艳,互相使出本事的,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刺激京剧艺术发展的一剂兴奋剂,让艺人的技艺更上一层楼,并且带动艺术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能够良性发展。

所以,打对台这样的事情,在京剧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事,并不新鲜,有不少例子可举。

那么,关于梅兰芳程砚秋打对台,今天可以查到很多文献对当时情况的记载。

据记载,他们师徒大规模的对台打过两次,分别是1936年和1946年。这两次对台都轰动梨园,为当时的戏迷津津乐道,

其实,以梅兰芳温文尔雅的性格,是不愿意和别人“阵前直面”的。但程砚秋的性格就不大一样了,大家知道程砚秋的本身条件并不出色,他从小学戏又把嗓子给弄坏了,坎坷的人生,艰辛的生存环境,使他形成了一种要强拔份儿,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的性格。

这两次对台头次在北平,二次在上海。

1936年北平的擂台,是梅先生从沪返京,名气声名日隆。但是,程砚秋并没有对他老师避其锋芒,两人各拿出杀手锏剧目,打对台,杀了个“天昏地暗”。

梅兰芳“登台一个多月以来,几乎场场满座”,程砚秋也“将他的看家戏《金锁记》、《红拂传》、《青霜剑》、《鸳鸯冢》、《文姬归汉》等一一露演。但终究因为程砚秋长期在北平演出,所售票价又与梅兰芳一样,因而,售座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难敌梅兰芳很长时间不在京“如日中天”的声势,但就当时来看,程砚秋敢同梅兰芳“交锋对垒”,已经是让人感觉到程的自信和不服了。

第二次对台是1947年的上海,梅先生的弟子,后来的台湾第一名旦顾正秋回忆说:“那是(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秋末冬初,梅先生在中国大戏院,程砚秋在天蟾舞台,俩人大约对唱了两个月。

这两位都是真正大角儿的作风,虽然双方对台,并没有恶意竞争的那种情况出现,程那方面内情如何,我不知道,梅先生本人,可以说从来没有表现一丝一毫患得患失的样子,和梅先生对台时,程已经是体重两百多斤的大胖子了,以身材论,可以说已不够旦角条件,但他的水袖非常优美精彩,腿的功夫也非同一般,身段的运用完全遮去了粗笨样子。两个人可以讲棋逢对手,最后基本上是平手收场”

当时的一位笔名少夫的写手,是这样记载的:“梅兰芳与程砚秋此次在沪演出,有人说是唱对台,两党同仁各自助威呐喊,因为所欣赏的不同。拥护自然有所偏向,未可厚非,不过作为观众之一,我们到十分欢迎他们的对台戏,尽管唱下去。理由很简单,有好戏可以一饱眼福!听说梅兰芳还要搬出《贵妃醉酒》来演绎,据说这出戏梅兰芳已经有十年不唱了,可见在施展浑身解数之一斑了”。

从梅兰芳程砚秋二位大师打对台,到现在已经是多半个世纪了,然而,京剧在当时的红火和受到市井欢迎可见一斑。有人说什么电影代替了戏曲,那时候没什么娱乐,实际是一种很想当然的论调,没有电影有别的,几千年人们没电影难道还不娱乐了不成,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玩乐方式,你站在今天的角度揣度前人,永远是井底之蛙的见识。

那么今天京剧已经如日落黄昏,非常不景气,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是,前一阵子的张火丁现象似乎给人们泼了一盆“热水”!

戏曲不是没人看吗?怎么张火丁的演出如此轰动,并且居然一票难求?其实,大致分析,有三点可供人们思考:

第一,京剧没人看是事实,但并不代表京剧不好看,只是没有名角儿,你让观众看什么?

第二,京剧生存的环境没有了,没有的原因是人为的破坏造成的,没有了生存环境和良性竞争,也使得京剧没什么人看,恶性循环。

第三,“角儿”这种中国戏曲独有的现象从来不过时,只是当今确实没有能够称作“角儿”的艺人,张火丁其实就是“角儿”的一种现代再现。

所以戏曲需要良性发展,就离不开环境的宽松和角儿与角儿之间的争奇斗艳,如果只是一枝独秀,那对于已经苟延残喘的京剧艺术那是不是一件好事呢?难说。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