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徽号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
她是大清朝的独裁女主,也是揭开中国现代化序幕的铁腕太后,她就是慈禧。1908年11月15日,慈禧离世。仅仅三年后,大清便分崩离析,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另有深层原因?在男人专权的政治舞台上,慈禧展现出高人一筹的政治手腕,两次发动宫廷政变,两次决定皇位继承人,作为实际掌权者,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多年。她把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和享受放在首位。为了个人享受,她不惜牺牲海防;为了守住权力,她又挑选幼儿为皇,垂帘听政;她把军机处的大权交给只会忠诚恭顺的王爷,而不管他们如何昏庸贪腐。但同时,在列强环伺的风雨飘摇中,她又果断决策,改组军机,建立现代海关,废除科举制度,推动君主立宪。对俄、对日、对法都独有一番应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她顺时而变,引进西方教育,开设培养翻译人才的同文馆,公派留学生、驻外使节,并且派政府官员出国考察,此举被誉为“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因此,慈禧既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伟大。她的所作所为,既有给大清“续命”的一面,也有加速清朝灭亡的一面。她在世时,尚有能力端住“大清”这个盘子,她死后,便再也无人能接得住了。
晚清施政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最后10年的新政:较为稳妥地废科举、系统地进行法制建设……很多改革,远远超过维新派的预期。而这些新政都是慈禧“垂帘听政”下完成的。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古老的秦制终于向现代社会蜕变。如果把慈禧生前已认可的预备立宪的有关措施包括在内,则困扰20世纪中国的最大问题——改制,也在设立资政院、咨议局及有关的请愿活动中露出曙光。可以说,没有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允许,晚清的改革是不可能平稳起步的。然而,尽管有过许多改革的努力,晚清末世,终究分离崩析。究其原因,不在于不改,而在于一个字——历史大潮汹涌而来,国家不得不转型。历史可以给晚清机会,但不会给晚清无限期的时间去慢慢试验、退回、再试验。慈禧推进的改革本来就已经太迟了,她死后三年里,改革良机更是被一次又一次耽搁,满清贵族在争权中耗尽国运,最终也给后来整个20世纪的中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历史有其自身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给清末的中国只留下了一种可能。然而,当触发灾难的多米诺骨牌一张接一张倒下时,中国就只会被拖入沉沉的黑暗。
慈禧是宫廷秘闻的不二主角,关于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慈安暴毙、珍妃投井、光绪暴崩……重重疑团,皆因她而起;她更是中国近代转型绕不开的人,同光中兴、戊戌变法、八国联军进京……她的名字与近代很多重要事件联系在一起。从几次夺权斗争的情况看,慈禧颇为果敢机敏。但从国家和历史发展的全局看,她又非常愚蠢。慈禧随潮流摇摆,没有主动驾驭全局。她的心思主要用在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尊荣上去了。然而,大变革的年代,作为帝国掌舵者的慈禧,必须要有观念和知识的大更新。帝国需要一个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文化羁绊和利益纠葛,并有足够胆识的人物去开拓未来。遗憾的是,她没有成为这样的人物。从这个角度看,慈禧完全是个悲剧性人物,但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晚清,乃至后来中国的悲剧。 读懂慈禧,是洞察晚清大变局最重要的入口,对于她的种种行为,我们绝不能用“好坏”、“对错”、“进步”、“保守”等二元思维来理解,而是要去除一切主观因素,深入到清末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这样才能理解真实的晚清。为此,先知书店诚荐一部以小说形式全景式描绘晚清社会的巨著——《慈禧全传》。同行是以历史写小说,本书作者高阳则是以小说写历史;他人可称为小说家,高阳则是不折不扣史家。《新京报》:高阳写清代,几乎篇篇精彩绝伦,与历史真实面目贴近。
![]()
《慈禧全传》堪称一部奇书,包括《慈禧前传》《玉座珠帘》《清宫外史》《母子君臣》《胭脂井》《瀛台落日》,共六部十册。翻开书,进入阅读,那可能就是不期而然地撞到一座宝库。全书以主要人物慈禧的活动为主线,从咸丰皇帝驾崩热河,慈禧联合恭王,自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手中夺取大权,垂帘听政,写到慈禧去世,溥仪继位,前后跨越四十多年。高阳的高祖、叔祖都是清朝高官。他又熟知清朝历史掌故,凡笔记、野史、杂著、诗文及民间传说都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很自然地融入到小说的情境当中。作为小说家,高阳又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将头绪纷繁、变幻莫测的一段晚清历史,写得跌宕起伏,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慈禧。虽说是小说家,可他治史态度比谁都正经。为写好一部历史小说,高阳曾看过几麻袋从北京运到台湾的宫廷密档,可见工夫之深。陈丹青:木心顶喜欢的台湾作家是高阳,把他的书借给我看。张爱玲:高阳的小说我一直看。《瀛台落日》非常好,全都闻所未闻。高阳不是以善恶忠奸定是非,写的也不全是慈禧本人,本书被誉为“晚清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官场黑幕、权力角逐、社会百态……全部全景展现。本书大陆版,未做任何删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高阳作品集”):
![]()
记住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日子——
2024年10月30日,三辉图书公司宣布“停止经营”,在网上几乎没有掀起波澜。相比一个知识品牌的消失,大众更乐意讨论明星网红。但其实,这家“存活”了20年的图书公司,几乎从来没有出过畅销书,却真正“过了极好的一生”。
严搏非老师创办三辉图书,秉承的理念是——关心时代的精神状况,关心被淹没的历史,关心人的自由与权利,想为这个未知的世界留存一些思想,也想为当下的生活提供有益的思考资源。
三辉最早引进了尼尔·波兹曼、安·兰德、托尼·朱特、普里莫·莱维等重要作家,并为中文界贡献了600多种经典书籍,包括《极权主义的起源》《娱乐至死》《哈佛中国史》《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等等。
有书友感慨到:“原来我一直被三辉滋养、被三辉照亮,很遗憾,我从前没有专门把三辉列入收藏。”
为了回应书友“抢救性收藏”的需求,也为了致敬三辉同仁们的知识贡献,先知书店特别集齐了本店所有三辉出版的、经典非流行的好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进去了解——1、唐德刚:“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2、他曾四度赴美,只为带回关于蒋介石的数千页笔记
3、是的!她们改变了世界——20世纪三大女性思想家
4、冯克利:这本书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也不算溢美之词
5、真正的衰退不是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和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