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明君」通货膨胀后,才知道《琅琊榜》多稀缺

乐活   电视剧   2023-10-10 13:01   加拿大  
比起后半年基本全面扑街的现偶来说,2023年的古偶颇有一些逆风起飞之势。

前段时间,网传限耽令被坐实,国剧女孩哀鸿遍野。但很快,大家又发现了新乐子——如果耽改一定要改成《君子盟》那种反腐剧,那还不如吃点别的。

所以如《莲花楼》般的大男主剧,就被大家从开分7.7,一路被嗑到了8.3。不光网友没想到,制作方也没想到。

这仨放到一起嗑,分类上多少有些不对

不过跟某些令字辈放在一起比较,单从《莲花楼》的原作上来说是有点冤的。虽然剧改更贴近现偶,但事实上,《吉祥纹莲花楼》依然是一本“大陆新武侠”时期创作的小说,其本质和内核,与影视剧所呈现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南辕北辙。

而最令原作党难顶的,除了原创的主线外,最重要的是编剧自以为的“题材升华”——男主李莲花将自己的救命灵药忘川花献给皇帝解毒。

这个情节之所以如此设置,编剧借剧中人之口阐明的原因,首先他“只有三成的解毒机会”,其次“他还算是个明君”“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


但是,一个会偏心外族国师甚至把人放进宫建塔,忠奸不辨、里外不分,还敏感多疑,试图不择手段来掩盖自身血统问题的人,“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那我觉得我比他适合多了怎么办。

这个皇帝人设如此之拧巴,固然可以用编剧水平来解释,但更大的问题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对此接受度良好,甚至觉得这一段升华了故事情节?

原作里的皇帝并不是这样一个人设,相比之下书里这个为了保住秘密选择跟方家联姻的皇帝,还勉强算个“好皇帝”

此间种种令人唏嘘,让人不禁想起另一部人设结构上非常相似的剧集——

《琅琊榜》。



1.今日《莲花楼》,
昔日《琅琊榜》


2013年,《琅琊榜》选角的风声传来时,胡歌的呼声就很高。当时还没有“甲方式追剧”这种说法,而正午阳光无疑是听劝的。一年后靴子落地,原作党哭天抢地,原因无他——打不过胡歌粉。
 
彼时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部改编自争议网络小说的、开头悬浮特效还勇敢启用“流量”明星(谁敢跟我说当时胡歌算不上流量我跟谁急)的架空古风剧,竟然在往后八年稳坐同类题材剧改天花板。

当然这跟《琅琊榜》本身的内容、题材以及正午阳光强大的创作能力分不开,但不可否认的是,《琅琊榜》最抓人的,还是它的故事内核——天之骄子因阴谋算计一朝跌落地狱,十年后回归复仇却不改赤子之心。

在《琅琊榜》的故事中,主角林殊所在的林氏一脉因功高盖主所以被合谋算计,林家赤焰军几乎在梅岭全军覆没。林殊获救之后,筹谋十年,布下一局大棋只为复仇。其中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让皇帝认错。


现在看来,《琅琊榜》的故事里最厉害的一个设置,便是反派的设定。

虽然同《莲花楼》中的南胤一脉一样,滑族也逐渐渗透进了朝堂,但一直只是一个“借势”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林氏一脉遭到血洗,不是周遭虎视眈眈的邻国,也不是滑族埋在朝堂中的棋子,核心原因竟然是皇帝的猜忌——看似拿了大boss剧本的夏江,竟然只是“梁帝的人”而已。

染透梅岭的血只是围皇权博弈之下的副产品,与外族的渗透与旁人的狼子野心毫无干系。

并不是太子和誉王夺嫡才让皇帝忌惮,而是因为梁帝试图制衡才有的双党夺嫡

一边赤子之心家国天下,另一边让皇帝认错,在当年看来这毫无问题,毕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皇上犯了错也要悔改,要“罪己”,要付出代价。

可惜的是,当一个王权霸业都要被改成王权弘业的时代,《琅琊榜》最后金阶陈情逼梁帝认错的桥段,可能是近些年及以后若干年大部分影视剧再难涉及的领域了。

《狐妖小红娘之竹业篇》里,男主王权霸业的名字竟然被改成王权弘业(防碰,礼貌一码)
 
在《琅琊榜》中,无论是“侵地案”还是“私炮坊”,抑或是侵吞赈灾粮款,百姓的厄难来源,通通都是因为上方的权力倾轧。梅长苏下手撕破的,是大梁国一个个带血的脓疮,烂掉的血肉只有狠心剜下,才能还百姓一个清平天下。

而相似的叙事到了《莲花楼》剧改中原地降级,仿佛无论是石寿村惨遭屠戮的外乡人,还是小远城惨遭毒手的花季少女,再到女宅中被半生囚禁的姑娘,一切问题的核心原因全部被归结为——朝堂被外族人渗透,试图颠覆原有统治。

别问,问就是都是南胤势力的错

而解决问题的方式竟然也十分扁平化——幕后黑手伏诛,让当今皇上活下去,方能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大好河山。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编剧既然这样做了,那也许有几分道理。但是,放在剧情中来看,这逻辑真的自洽吗?
 
《莲花楼》的剧改看似是个江湖故事,但主角李莲花所遭遇的一切,无不围绕着“皇权更迭”进行。

从身份上,他是南胤遗孤,因为一些阴差阳错身份被师兄单孤刀冒认,对方出于嫉妒和野心,多年来一直暗中联系南胤势力试图颠覆皇权,取而代之。从情节上来说,他十年前所经历的让他几乎“脱胎换骨”的厄难,原因也是单孤刀和南胤一脉的筹谋。

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故事兜兜转转之下,当今圣上本人竟然也是南胤血脉,而单孤刀只是个小丑。皇权真正的秘密被发现,知情者当然要被灭口。李莲花为了保全方多病一家,把救命药忘川花给了皇上,以表明态度。这才有了那段被誉为十分经典的河边对话: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

武侠故事硬加权谋戏,就离谱
 
相比《琅琊榜》中的梁帝,《莲花楼》中的皇帝就没有做错事吗?

未必。

首先,他盲信风水神学,竟然能让敌国国师混进宫来帮他建塔;其次,听谗言,忌忠良,东摇西摆,做决断像过家家;最后,当他发现自己身世的秘密时,第一时间想得也是灭口、制衡、自我保全三件套。

这皇帝当得是一个晕头转向,不分青红皂白,不比梁帝高明到哪去。梁帝被忽悠两句偶尔还能干点好事,而这个大熙帝因为缺少剧情铺垫(甚至瞎铺垫),显得愚蠢至极。

唯一一句显得有点睿智而不是弱智的话,竟然还是原作台词。因为原作没有剧版逼宫篡位这个原创主线前提,所以那个皇帝显得比剧中的聪明很多

明明剧情中桩桩件件无疑都向观众展示着他并非明君这一事实,但奇怪的是,编剧设置“献花”这个情节的时候,竟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甚至借主角之口说出了“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这样的话。

编剧并没有把这个皇帝塑造成一个值得救的明君,却让主角当他是个明君来救,可笑至极。

不手软就算明君?

不知是在她看来这样的逻辑是顺畅的,还是她认为这样的逻辑是可以被观众认可的。
 
如果是前者,那还有情可原,毕竟一部影视剧立项牵扯甚多,可以用“一面之词”和个人水平来解释。

而如果是后者,那问题便大了。

因为有时候,观众跟着编剧一起思路滑坡,不是因为没好好看剧,而是受困于生活经验。
 
2007年的《琅琊榜》会觉得若想天下太平须刮骨疗毒,2005年的《吉祥纹莲花楼》戏谑之下敢于直视皇权的阴影,而2023年的《莲花楼》剧改只敢借主角之口说一句,“他还算是个明君。”
 

2.相似的起点,
相反的命运

 

从成文时间上来看,《吉祥纹莲花楼》其实远早于《琅琊榜》,但剧改的时间却差了将近八年。
 
莲花楼的前身是二十年前一个叫“二十三弦”的系列,男主角何太哀跟李莲花一样是一个身怀秘密却聪明绝顶的“普通人”。“莲花楼”系列第一次集结成册是2005年出版的《经声佛火》,比《琅琊榜》第一次出版早了足足两年。“玄武”之章几近完结的时候,《琅琊榜》在最终版中被砍掉的“前情”还没写完,主角梅长苏才刚刚出场,带苦追云飘蓼不成的萧景睿去吃一碗牛肉面。
 
《经声佛火》2005年出版的时候,《琅琊榜》的前身刚写了个开头,还没挪到起点女频正式连载
 
然而《琅琊榜》出版后很快被正午阳光看中,2013年立项选角,2015年开播后广受好评。而彼时“莲花楼”系列的作者版权官司还没打完,自己的笔名甚至没完全拿回自己手里。而等官司打了个差不多,《琅琊榜2之风起长林》都已经播完了。

八年的时间,足够让很多东西变得不一样,经济环境、文化市场、受众心态……这种种变化让《莲花楼》的剧改看似得到了想要的效果,却始终棋差一着。

跟原作者亲自操刀编剧的《琅琊榜》不同,因为版权转移方式和原作者性格等原因,《莲花楼》的剧方拥有极大的改编自由权,所以剧方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参考项目评级、定位和受众,给故事灌入了一个关乎“家国天下”的原创强主线,并把原本各自游离的单元剧小故事像挂葡萄一样想方设法同原创主线相关联。

“总分总”的编剧模式下,每个人水平的不同当然会产生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此,在于他们之所以如此安排主线情节,衍生出种种让人难顶的情节,是因为认为其有效,观众吃这一套。
 
论现阶段编剧的自我认知:数据不灵,宣发不行

而如此叙事,放在很多年前,可能是讲不通的。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待皇权的态度。
 
2005年是个很有趣的年份,有时候大家开心于十几年前的老ip回春,但仔细想来,这可能是因为当下的贫乏。同样是2005年开始连载的《步步惊心》里充满了一个现代人对皇权的警惕和反思,类似的桥段和内核在2010年的剧改中被保留了下来。而前几年大热的改编剧《庆余年》开始连载的时间同样是2005年,在原作中主角迫于身份对庆帝的讨伐,在2020年的剧改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理由。
 

一个来自和平友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人反感或讨伐皇权需要什么理由?明明不需要理由,霸权和封建就是最充足的理由。

但我们可见的是,抛开题材不论,这两部作品在这个问题上的改编度,呈现出更多的视角更替和心态变化。而相似的情况在《莲花楼》和《琅琊榜》的影视剧改编上,显得格外突出。
 

3.影视剧“明君”通胀,
是一种认知滑坡

 

明君+贪官+境外势力的组合仿佛变成了如今影视剧标配。

原作开载于2014,剧改播出于2019年的《锦衣之下》,严格恪守了“ 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的保守主义,结尾主角陆绎沉冤昭雪平反出狱,满心为了“ 皇帝让我官复原职” 而欢喜。

2020年的《鹤唳华亭》改掉了原作中太子被逼谋反后自杀的戏份,当皇帝的男主渣爹在身为太子的男主惨遭一系列构陷之后,终于想起了这个儿子的好,父子握手言和。
 
更不要说什么《云中歌》洗白27天荒唐皇帝刘贺之流了。


所以你看,如今电视剧中的保皇派之泛滥,慈禧看了都要笑醒。
 
虽然我们老早就没了历史正剧,如《大明王朝1566》般描述皇权残酷仿佛没有必要,因为大家都是看个乐子。

毕竟号称正剧的《雍正王朝》,不也描写封建帝王兢兢业业励精图治,掉了一粒米还要捡起来吃吗?那何必拿这套要求一个主要看个甜甜蜜蜜或者浪漫虐心的古偶呢?

能解释通的,不代表是正常的。

帝王崇拜的本质,是权谋文化泛滥。当一个人看到他人玩弄权术觉得颇为正常,觉得上位者的残酷和失智有其苦衷时,这种心态本质上就不正常了。
 
“办公室智慧”的研讨已成为社交媒体平台靓丽风景

当年《康熙王朝》在播时,无数人为了善良正直、敢爱敢恨的容妃的命运唏嘘感叹;而如今在一些自媒体写稿的语境里却变成了“公开对抗皇帝,此为大忌”。

就连编剧都给了康熙一个戏说的“合葬”作为反思,竟然会有人觉得反抗皇权死得活该,就很好笑
 
《莲花楼》中面对一个出场没几回就干了不少缺德事的皇帝为了隐瞒身份的秘密试图残害忠良,编剧竟然让一个江湖人主角去顺着帝王心术行事,事毕竟然有观众主动去理解——他这样做是为了救方家,否则皇上根本容不下他们。
 
真正的侠之大者主动顺应帝王权谋,想过金老的感受吗

如果说以《康熙王朝》为代表的历史剧因为受到正史制约,改编空间狭窄,在尊重历史并尽力表达个人创作想法的前提下如此塑造原创角色的命运无可厚非;但在改编空间巨大,且主线已经与原作没一毛关系的情况下,像《莲花楼》之流古偶竟然也选择“顺势而为”,不得不说是一种认知滑坡。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中国只有两个朝代,一个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另一个就是暂时坐稳了奴隶。”

不问、不质疑、不争取,给当下所经历的苦难找一个勉强让自己接受的理由——近些年的剧改,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自洽也可以跨越维度。
 
同样是架空背景,七八年前《琅琊榜》时期还能受质疑甚至被弹劾的皇权,放到如今竟变成了一个不能碰的东西;

同样一个横店,隔壁剧组在打土豪分田地,这边剧组却在试图匡扶权谋文化并理解皇权。
 
不能不说,这真的很嬉皮。
 
既然如此,那领导让你在酒桌上懂点事的时候,大概也可以念着“他还算个好领导”以自我和解吧。
 

THE END



推荐阅读

”通透先锋“也活不明白了?

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蹦迪班长
为文艺复兴一蹦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