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收藏里的乡愁故事 · 寻找文物中的民族记忆
【清代光绪·粉彩人物故事瓶】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 续凯 点评:
二十四孝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比较重要的文化基因,主要是通过24个故事来表达古代中国人对我们尊敬老人,尊老爱幼,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其中它有24个故事,包括卧冰求鲤、卖身葬父等。在中国古代就是通过极端的一种思想表达,来强化人们对于孝道的尊重。
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 瓷器鉴定专家 左烨
点评:这个是典型的清代晚期的嫁妆瓶,清代晚期有各种各样的耳朵,不光是狮子、仙鹤、大象等都会做耳朵,也是比较常见的辅助的装饰,它的瓷器装饰应该是典型的粉彩,粉彩,它是在康熙时候出现,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了珐琅彩的启发出现了这么一个新品种,又叫软彩。粉彩从咸丰以后颜色就突然变淡了,
这个颜色是明显比道光时期的淡了,这个是清末的一个典型的特征。清末的构图非常繁密,这里面分了好几层构图,人物描绘还是清代晚期的人物描绘的风格,用矾红勾勒脸,然后女性的发际也很高,这一件东西无论是从器型,人物绘画,题材,粉彩的发色是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格的,应该就是光绪的粉彩人物故事瓶真品。
估价:3-5万元。
❖
【清代·一品武官麒麟补子】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 续凯 点评:
我们以前老听一个词叫衣冠禽兽,它说白了就是我们个明清大员官袍上的绣着方形的标识,它是前后两片,第一是彰显官员的身份,第二它还能显示官员大小、爵位大小的区别。最早补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武则天时期,当时是官员效仿武则天所赐的仿官绣袍,然后逐渐演变了。真正表示官员官爵大小是从明代开始,补子也分文官是绣的飞禽,武官是走兽。比如说文官的一品绣的就是仙鹤,二品锦鸡,三品是孔雀。武官一品是麒麟,二品是狮子。官位越高所绣的飞禽和走兽就越珍贵。
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 瓷器鉴定专家 左烨
点评:麒麟是瓷器装饰比较常用的一个图案,麒麟形象在汉代的画像砖上就有,到宋代是以鹿为主的形象,比较有意思的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非洲就送给他一头长颈鹿,带回来以后,当时轰动全国,大家就认为它是麒麟,当时包括瓷器上麒麟的形象脖子就会比较长,仿长颈鹿而来。但是麒麟的寿命,一般来说也就20来年,过了不久,大家就把麒麟的形象就忘了,慢慢我们麒麟的脖子还是缩回来了,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文物学院院长 青铜鉴定专家 刘雄
点评:麒麟是古代的瑞兽,一般只有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它也是祥瑞的一个特征,整体的补子用的是盘金绣工艺,这个金线手工捻出来的很细的金线,现在依然是熠熠生辉。明清两朝都有补服来显示官阶,明和清也有一些区别,一般来说,明代的补服底色以红色为主,清代有一些暗色调的,还有一些蓝的,彩调的都有。第二,它的大小是有区别的,明代的补服比清代的要大一些,大概是在40公分左右,这个是在30公分左右,这是典型的清代的一个制式。福寿的这种边框也是清代比较常见的做法,因为明代边框就比较窄,经我鉴定
这是一件清代一品麒麟武官补服真品。
估价:2-3万元。
❖
【黄曦·瑶池献寿图】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 续凯 点评:
它叫仙人乘槎,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传统的神话故事。槎就是木头挖空了以后,当船来使用。仙人乘槎的故事。最早在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当中出现过。他描绘的人间的黄河大海和天上的银河是相通的,有人乘槎而去,就到了银河当中,见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世外桃源,所以每年8月份,就有仙人乘槎在海天之间来往,人如果乘坐了槎就可以上天,它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在明清时期仙人乘槎、麻姑献寿、八仙过海这一类都是作为吉祥题材,被大家广泛运用。像仙人乘槎,在清代宫廷当中很多工艺作品,也会用到这个题材,是大家比较喜爱的祝寿的常用题材。
天津市文物局研究员 书画鉴定专家 邢捷
点评:《瑶池献寿图》,瑶池是王母娘娘待的地方,在她那个地方有个叫蟠桃园,在那搞个大派对,但是最后西游记里,让孙悟空给大闹蟠桃会搅和黄了。所有画麻姑的画,麻姑都在十八九岁之间,再看麻姑的这个造型,特别像旧上海时期的广告画。先介绍一下这个作者黄曦,1918年生人,1991年才故去,所以说他在民国时期生活过。国画是分格调的,麻姑的画法像上海民国年间广告画,人的面部有立体感,有阴阳面,光从哪儿来很讲究,这都是学西法,有风俗画的意思在里头。所以说他是画师,而不是画家,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是基本的人物开脸还是晚清特点,应该说是写意跟工笔之间的画,麻姑的头发一丝不苟,勾得相当细,这是工笔画。其它像远山、断云、包括松树,这都是写意画法。这张落款戊子,根据他的生卒年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戊子是1978年,他应该是30岁,算黄曦的早年作品。
估价:8000元。
❖
【清代·邵松年款石镇】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 续凯 点评:
镇纸是我们中国古代比较重要的一个文房用具。它最早是出现于唐代,其实是由早期的席镇演化而来的。早期出现的镇纸都是以金属材质为主,比如说铜、铁,随着时间发展,其它材质也出现了,比如说陶瓷、玉石、木器类的都会出现,而且形式也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早期的镇纸都是以动物形象为主,到了晚期,尤其近现代就演变成了尺子的形状,所以镇纸也叫镇尺。它是文房用品,文人墨客摆放在案头用来压纸,文人墨客又会在上面赋予一些文化信息,比如说刻一些画,题一些字,这样彰显主人的文化涵养。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文物学院院长 青铜鉴定专家 刘雄
点评:这个镇纸远望确实有点像铜器,但是到我上手以后发现,还真不是铜器,这个会更有味道。清代有很多瓷器故意仿成竹子的样子,仿成铜的样子,我们把它叫仿生,像这一方也是用石头包浆来呈现,有铜的味道,也是一番趣味。刻绘的山峦院落,这样的一个很清新的小画,左边有落款是伯英,是邵松年的字,这面有明确的纪年,是写的宣统二年秋仲,也就是仲秋的意思。海虞就是他的家乡祖籍,整个包浆非常温润熟老,尤其在边缘就可以看到,长期的使用盘磨,造成了边缘的地方有一点点露出了石质的底色,刻文的笔道的里头,由于长期的盘玩,还有手渍汗渍,以及空气中的一些灰尘,我们把这种堆积物也叫做包浆,由于堆积的深浅不同,造成深浅的差别,结合这些形貌特征,经我鉴定这是一件邵松年石制小镇真品。
估价:1.5-2万元。
❖
【清代早期·铜鎏金锤鍱无量寿佛】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 续凯 点评:
它是一尊藏传佛像,这种藏传佛像流入我国有很多材质,制作工艺上也有很多,这尊佛像它采用的叫锤揲法,比较特殊的制作工艺,主要就是利用红铜的延展性,将铜片进行敲打捶击錾刻,然后做成各种部件,再进行焊接组装,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无量寿佛。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文物学院院长 青铜鉴定专家 刘雄
点评:无量寿佛在藏传佛教领域里面是长寿三尊之一,另外两尊一位是尊胜佛母,一位是白度母,他们都是主长寿的,很受大家喜爱。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因为乾隆是一个大孝子,他为他母亲祝寿,以及为自己祝寿的时候,铸造了非常多无量寿佛,所以这个量也非常大。从这尊造像整体呈现出来的制式来看,是一尊乾隆早期的造像,包括莲瓣的表现方式,整个制作还是很精细的。难得的是冠还没有丢,它保存的应该来说非常完好。这类锤揲佛造像,我们行业里面俗称的皮子佛,就是用铜皮锤制然后再焊接。在一些关键的部位,它是有一些接痕的,比如说头部和脖子位置,可以看到明确的一些接痕,还有身体上半身是分成左右两侧来制作的,然后在肚子这个地方,我们会看到有一道箍棱一样的,它既是衣裙的装饰,也是接痕的所在地,所以巧妙地把一些接痕都给掩盖起来了。综合来看是清早期铜鎏金锤揲无量寿佛真品。
估价:4-5万元。
❖
【明代晚期·和田碧玉螭虎剑璏】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专家 续凯 点评:
这是叫玉剑璏,是玉具剑当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镶嵌在剑鞘上用来佩戴的,俗称也叫做文带。玉剑璏并不作为打仗用,它都是作为一种礼仪仪仗来使用,后来也有用玉具剑来进行陪葬,也是当时的风尚,玉具剑它一般是有四套,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还有玉剑珌,剑首和剑格是镶在剑身上的,剑璏和剑珌是镶在剑鞘上的,玉剑璏其实就是身份的象征。
天津市文物局研究员 玉器鉴定专家 施俊
点评:玉具剑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汉以后的尺寸比较大,形体跟这个确实有区别,同样的器型,但是细节的部分可能相差还是很多。宋代开始是仿制前期的东西比较多,到明代以后剑璏就不再佩剑了,慢慢演化到作为把玩。这件器物的材质是碧玉,而且是和田碧玉。它的器型跟早期有区别,放到案头,它的这个卷边跟早期的卷边不一样,早期的卷边,稍微拐过来一点,底部一定要挨在桌子上,这个两头都是翘起来的。再看它的銎孔,早期銎孔是两端厚中间薄,它是三边一样厚,跟前期不一样。它的孔里早期一定是拉丝形成的,这个看到的是砣痕,这是典型的明代工艺。螭虎的出现基本是从战国开始,尤其在汉代的剑饰上用得最多,所表现的螭虎是高浮雕,看着有力量感。再看现在这个螭虎,工艺上地子不平,细节的部分打磨也不到位比较呆,没有生气。综合判断给它断定的年代是明代晚期的碧玉螭纹玉剑璏
估价:4-5万元。
❖
周日晚 22:00
黄河电视台《天下寻宝》
和你一起长知识
抖音、快手
搜索《天下寻宝》
只要你有宝贝
快拨打《天下寻宝》
公益鉴宝热线
0351-8302278
1558185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