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解析 | 去向那个打你的人学习,直到你比他更强

文摘   电影   2024-11-16 21:00   江苏  

《中国合伙人》海报

《中国合伙人》显然是那种正能量的作品,和另一部“怀古伤今”的作品《致青春》相比,《中国合伙人》少了矫情和虚空的暗自感伤,影片中所展现的青春更富理想化和激情,这大概就是60、 70后与80后的区别,在60、70后成社会中流砥柱的当今,人们需要什么东西呢?


尚在底层挣扎的疲惫80、90后需要一剂鸡血带来奋斗的激情,而过而立之年事业已成的60、70后则需要社会的尊重和奉承,需要有人给他们那辈的佼佼者立传,陈可辛真的是太聪明了,他不仅仅是个合格的导演,也是个非常会算计的商人,在这青黄不接的段落之中,他非常讨巧的献上了对这群社会中流砥柱谄媚的奉承,也给了疲惫的晚辈们打了一剂虚幻的鸡血。



这种上下皆照顾的策略必定会让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因为观影的各个年龄段都会买他的账。


影片故事发生的时代是个典型的变革与破灭的时代,在80、90年代理想主义开始破灭,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开始占据社会主流之时,一大批人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得以发家致富,但是大浪沉浮之中,真正能成功的人又有多少呢,前几年微电影《老男孩》大火带来的强大社会共鸣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在这个变革大潮之中,大多数人是成了炮灰,只有少数人成了“中国合伙人”,在成功学书籍取代名著大量占据书架的时代,财富和地位成为了社会衡量个人价值的标杆,人们都仰慕成功。


《中国合伙人》这部成功者的传记自然会得到渴望成功者的反复观摩,但是成功终究又是一个很主观的词汇,虽然我们都知道主流的成功定义是什么。影片中王阳的焚诗和削发算是理想主义破灭的一个标志,而成东青作为大学教师过的那窘迫生活便是大现实主义的一个缩影,电影对此并无大书特书,只是精明的点到为止,过后便是大段大段的发家史了,夹杂励志和纠葛的兄弟情。



水准之内的叙事和点到为主的思考让此片四平八稳的乘上亿元俱乐部的快车,这几年迅速开始膨胀的中国电影市场自然也使各种水准之作的票房水涨船高,我们得开始慢慢学着接受这一个个吓人的数字,因为它只是一个数字。


为了证明《中国合伙人》推销的是活生生的中国梦,片尾还拉出了鲜活中国成功人士的幻灯片,这种低劣的推销措施让这部励志电影成功摇身变为“成功学经典教材”。也正符合本片主打的“土鳖”元素。片中王二人开始发家之时,也是孟晓骏落魄之时,强烈的对比之下,陈可辛不仅恶狠狠的扇了美国梦一巴掌,最后还往扇倒在地的美国梦上吐了口唾沫,功成之时,三人大摇大摆的过市纽约,还冠名了当年辞退孟晓骏的实验室,这不仅仅是种复仇,也暗含着种暴发户的心态,实在是略“土鳖”。


别忘了,这三人是靠英语发家的。但是恐怕大多数观众都会对这个“复仇”段落大感宽慰吧,这时候我们消费的便是中国经济崛起带来的某种变质自豪感。影片对于时代和历史背景的处理都具有商人的侧重,也有选择性的失明,人为虚化时代背景和深度挖掘上的缺失让这部电影失去了艺术性上的提升,人物的成败成为了模糊的独立事件,失去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时代纠葛,以前很多故事往往讲大时代下的个人,这会却是个人下的时代,看上去很热血,其实底子里还是很虚的,有那么点架空的意思。



从商业上来说,陈可辛对影片定位的揣度和叙事上的把握都是很聪明的,在讲好了一个故事的前提之下,影片中有怀旧有笑点有热血有理想有屌丝有逆袭有GRE有闹太套甚至有老干妈,真是足够的合格有料,在成功学书籍需求量那么大的时代,《中国合伙人》找准了时代的脉络。


学习英语真是不少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现实中的晓明就是其中一员,可喜的是通过《中国合伙人》,晓明同学把自己洗白了,在学好了英语的同时,也给大伙献上了最出色的一次表演,影片对于三位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平衡协调还是较为到位的,片初学校中的热血与傻X的岁月的肆意描绘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在音乐的运用上,金培达的配乐和80、90年代经典歌曲均给电影大为添色,王阳理想破灭之后KT一曲Vbeyond的海阔天空唱活了90年代初的奋斗、彷徨、失败和希望。



“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怕有一天只你共我”这句歌词高度概括了社会风潮转型过度时期一部分下海者内心的激荡起伏。《中国合伙人》以向上和积极的姿态展现了几十年跨度内成功中国合伙人们的奋斗史,并选择性的忽略几十年如沙尘暴飞扬的炮灰和背后的宏大动荡的时代暗色。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品质稳定,娱乐性丰富。但是陈可辛实在是Too young,too naive,以为用几张所谓成功者的幻灯片就可以换得普世的认同,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漂亮和小聪明展现的是一个深度广度均不及格的中国励志梦。


这样的励志可以换来娱乐与票房,但是却无法诠释一个真正立体的中国梦,一个沉重略带深刻的中国梦。


桃花蔡
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