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向东教授: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做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丨2024 CACA·整合胃癌大会

健康   2024-11-03 13:10   北京  


编者按


2024年10月18~19日,CACA·整合胃癌大会在武汉召开,本届会议汇聚了国内外胃癌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胃癌诊疗的最新前沿动态、规范标准及研究进展。


会议期间,《肿瘤瞭望消化时讯》的记者有幸邀请到浙江省肿瘤医院书记程向东教授进行专访。程教授深入剖析了口腔-胃菌群与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同时,基于其深厚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程教授还为青年医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议。现将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在本次大会报告了口腔微生物对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请您简要概括一下该报告的核心内容。



程向东教授:肠道是人体中第一大微生物栖息地,其次是口腔。当前肠道菌群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尤其是肠癌和一些代谢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最为透彻,但胃癌与菌群的相关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会少一些。除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家都比较认可的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息息相关外,为了更进一步研究菌群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人们的目光也开始转向口腔菌群异位移植。


口腔中正常存在的菌群就有700多种,每天约需1.5升的唾液携带这些菌群经由口腔进入胃部,随后进入小肠及结直肠,并最终排出体外。在此过程中,我们坚信口腔异位至肠道或胃部后,可能会转变为致病菌。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已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口腔与胃部菌群的研究,确实发现五六十种细菌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舌象与胃癌的研究。

通过既往研究,我们发现胃癌患者与非胃癌患者的舌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然而,舌象作为疾病指标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舌苔是舌外观的主要因素,是舌背上可见的一层,为口腔微生物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尝试分别将胃癌和非胃癌患者的唾液和舌苔混合之后喂给无菌小鼠,结果发现胃癌患者队列小鼠的生存期明显缩短,并且其胃部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口腔菌群与胃炎的发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所以针对这项发现,我们后续紧锣密鼓的开展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第一,我们尝试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解析舌苔图像,为肿瘤筛查与诊断提供新助力。在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理论中,舌苔的颜色与厚度变化一直是评估个体健康状态及预测或诊断胃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一知识在公众中的普及度并不高。鉴于此,我们萌生了利用AI技术解析舌苔图像、构建胃癌筛查模型的想法,以期识别出胃癌高危人群。为此,我们开发了相应的AI诊断模型并设计了一款便携式舌象采集分析仪。临床测试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胃癌筛查方面表现出色,相较于传统的问卷调查筛查,其将患者肿瘤筛查阳性率从1.16%提升至2.4%,提高了一倍以上。

第二,为进一步提高患者肿瘤筛查阳性率,我们又深入开展了针对舌苔细菌的多组学研究,涵盖了蛋白组学、宏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撰写的一篇关于利用舌苔细菌代谢组学进行胃癌筛查的研究论文,已被胃肠病学领域的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接收发表。这项工作属于全球首创基于舌象的胃癌诊断与筛查新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引起了杂志编辑的浓厚兴趣,投稿后仅半个月就收到了回复。

第三,我们又基于舌苔细菌的宏基因组学构建了筛查模型,成功将患者肿瘤筛查阳性率提升至3.6%,相较于问卷法提高了整整3倍。随后,我们将宏基因组模型与舌苔的AI图像识别技术相结合,再次将筛查阳性率提升至约5.6%。这一系列的创新研究不断推动了肿瘤筛查阳性率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我们也正积极投稿,有望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当然,构建模型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期望它能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可能就是要开展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该方案与当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标准方案,探究其优势及具体提升程度。若该方案确实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色,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我国肿瘤筛查,特别是胃癌筛查的标准方案。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自2006年起,您便投身于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前沿研究,请您分享一下这些年您在转化治疗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


程向东教授:我们知道中国不仅是胃癌高发国家,也是晚期胃癌患者众多的国家。约有30%~40%的患者初诊即晚期,失去了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以往,这类患者主要依赖内科治疗,但平均生存期仅约10~12个月,生存期非常有限。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部分晚期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其病情有可能得到缓解,转移病灶可能缩小甚至消失,从而为手术创造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于2006年启动了首个Ⅱ期临床试验,采用阿帕替尼联合 S-1、紫杉醇的三药化疗方案对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进行转化性治疗。患者先接受3~4个疗程的化疗,随后我们观察到,在入组的72例患者中,有50例成功转化为可手术状态。这50例患者的平均生存期显著延长至30.2个月,相较于内科治疗的平均10个月,生存期延长了三倍之多,这一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聚焦这一领域,我们目前已完成了四个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晚期胃癌仍是一个极为棘手且难以攻克的领域。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减少晚期胃癌的发生,但如果不幸患者已进入晚期,我们则要致力于为他们中的部分人带来生存的希望,这正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当前晚期胃癌的病情复杂,转移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我们团队近年来聚焦于晚期胃癌的不同转移类型,如肝转移、卵巢转移、腹膜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等,深入探究其转移机制。在此过程中,我们已发现多个关键性靶点,并计划进一步开展生物学相关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我们在机制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上的综合努力,能够整体提高晚期胃癌的转化成功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肿瘤瞭望消化时讯:您认为如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兼顾基础研究?对于年轻的消化肿瘤医生,您有哪些宝贵的建议或寄语?



程向东教授:我也是从医学生一路走到临床医生的,所以感触颇多。在当前时代,对于医生,特别是肿瘤科医生的要求极高。比如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手术技巧,还需掌握内科治疗、化疗、放疗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要有扎实的基础医学功底,并能指导学生。在临床岗位上,除了医疗工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在多个维度上都具备扎实的功底。


近年来,我和我们医院一直在积极推动培养复合性人才、临床科学家的计划。首先,我个人认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医生都应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学生时代的学科学习,还是博士后阶段的科研创新,或是临床医生的工作实践,都需要全力以赴。在年轻时,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做好后,未来在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对于年轻医生,要成为复合性人才,医院也需要提供一系列平台和支持。以我们医院为例,新入职我院的博士生可以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进行2~3年的研究,以加强其基础研究功底。通过这一培训,大部分博士能够拿到国家级青年项目,这对他们的成长非常有帮助。此外,我们医院还制定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既有政策、人财物的支持,又有考核和压力,为年轻医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我也鼓励年轻医生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中长期和短期职业规划。每个人成长的路径不同,有些人擅长基础研究,有些人擅长临床,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也会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特点,设定更高的目标,规划更远的职业生涯。我们要成为既能看病又能开刀、既能做科研又能搞教学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当前高层次医院的培养方案和发展方向。

总之,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医院层面来看,我们都需要一大批临床型科学家,来聚焦中国国情特点,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拿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成果,为全球医学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专家简介



程向东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FRCS,FACS

浙江省肿瘤医院 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学术副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 副理事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首席专家

浙江省上消化道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

全省消化道肿瘤防控与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合防筛工作委员会 执行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癌症基金会理事长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ioncology
《肿瘤瞭望》于2014年初创刊,由著名肿瘤科专家徐兵河院士担任总编辑,以“同步传真国际肿瘤进展”为办刊宗旨,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思想,采用全媒体组合报道模式,致力于为国内广大肿瘤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