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新华日报》刊登文章
《基层治理创新,协力打造“品质溧城”》
聚焦我市溧城街道基层治理创新工作
↓↓↓
《新华日报》刊登版面
溧城街道联席会围绕小区门头改造展开热议、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快速“接单、派单”、全科社工综合素能培训班精彩“开讲”……一场场接地气、顺民意的探索实践成为溧阳市溧城街道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切片”。近年来,溧城街道围绕破解基层治理中服务对象千家万户、治理内容千头万绪等难题,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构建“精网微格”、厘清职责、汇聚力量“三大机制”,创新服务形式、深化服务内容,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多元共治格局。溧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楚晋表示,作为溧阳中心城区板块,街道将扛起主城担当,全面提升“六大品质”、全力奋战“十项工程”,努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基层治理之路,为全市基层治理创新工作的全面开展贡献溧城经验、打响溧城招牌。
锤炼队伍
构建精微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小区只有东门1个主出入口,高峰期通行压力大。”家住福阳社区凤麟府小区的居民向楼道长反映近来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枫邻议事会”上集中讨论,以期解决居民的共性困扰。经过多方协商,小区决定在西北角开设侧门,侧门启用后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得到居民一致好评。凤麟府小区借助“红领聚溧”党员“双报到”与居民自荐、群众联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了17名党员“双报到”楼道长和18名居民楼道长,通过小组活动、现场交流、“枫邻议事会”等方式提升楼道长的素质和能力,赋能基层“微治理”。
党建引领织密“精网微格”,覆盖基层治理的“角角落落”。溧城街道建强网格党组织,形成“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红色楼道长)”五级网络党组织;推动“一网格一支部一阵地”建设,街道47个村(社区)实现网格党支部全覆盖,建立起涵盖213个网格、1106个微网格的网格体系;推行党员中心户(楼道长)工作模式,农村以10—15户村民为单位,城区以楼栋(单元)为单位,把“作风优、家风正、热心公益”的家庭推选为“党员中心户(楼道长)”,引导党员中心户(楼道长)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日常事务的代办员、生产生活的安全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努力打通链接社区—小区—住户的“毛细血管”,形成“一户带一幢(片),多幢(片)带整体”工作格局,及时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
从建强网格到建强队伍,如何最大程度释放服务效能?“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的推出,是溧城街道探索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积极尝试。溧城街道社会治理工作专班负责人汤苗介绍,当前街道正推进“全科社工”2.0服务模式,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实现各村、社区“四全”(即全天候、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目前街道已培养“全科社工”100余名,他们成为基层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力量”。社工张锦辉说:“社区承担着各种职能,社工工作千头万绪,有时难免分身乏术。实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很好地破解了这一困境,提升了治理效能,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腿’。”溧城街道通过实行“一站受理全科服务”,形成了人人能上、个个能办的“全员全科”模式,提供错时工作、一窗通办的“全时全能”服务,建立首办负责、一站办结的“全程代办”机制,推行就近可选、异地可办的“全域通办”改革,可受理6大类41项服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升级阵地
打造高能多元的基层治理平台
商铺屋顶漏水严重影响正常营业,接到诉求后,不到3个工作日问题得到解决;工资被拖欠,需要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后,立即联系物管办、劳动监察、相关企业、律师等,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充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纠纷化解需求,体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质效。溧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负责人周烨华介绍,中心自运行以来,共接收矛盾纠纷案件2351起,成功调处2338起,化解率高达99.45%。
从碎片化治理向集成治理转变,需要更智慧、更高效的基层治理平台——溧城街道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于今年1月启用,集综合接待、调处化解、法律咨询、指挥调度、信息支撑、跟踪督办、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设置综合服务窗口、5个品牌调解室、“三官一律”多功能接待室。该中心打通“线上+线下”,通过“多网合一、一网统管”模式,融合政务热线12345、网格化等多元数据,建立了“集中受理、及时研判、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回访反馈、分析汇总”六步闭环工作法,同时建立网格巡诊、专家坐诊、联合会诊“三诊”工作机制,吸纳心理服务机构、律师团队、社会组织等入驻,真正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从服务阵地到学习阵地,多元平台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泉活水”。街道创新建设溧阳市社区干部学院暨全国首家志愿者管理学院,为社区干部队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更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妙招巧思”。学院通过“政府搭台、市场参与、专业服务、学员受益”的发展模式,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为学员传授社区营造、社区公共空间整合、“五社联动”等社区治理理论;通过梳理小区改造、加装电梯、电瓶车充电桩增设等42项社区治理中的高频问题,以生动的实例引导学员探索最优解决路径;精心打造一批现场教学点,如溧城街道奥体花园社区、后街新村社区、湾溪社区、八字桥村等,让学员在实操中深化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造基层治理人员身边的“充电站”,学院长期培养敢担善为的“小巷总理”注重下“绣花功夫”的社工团队、星火燎原的志愿力量,累计开展培训1200余人次。汤苗表示,街道将继续深度联动市社区干部学院,共同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总结和推广优秀案例和经验做法,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溧城智慧”。
创新机制
探索协同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
不久前,溧城街道下派专班人员孙丽琳在锦汇社区了解到龙亭苑小区10幢楼外墙边有积水后,立即会同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第一时间解决了问题。去年以来,溧城街道通过在职党员“双报到”下沉机制,206位党员下沉到8个试点小区,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民情收集、公益慈善等活动,让“小事有人理,急事有人找,要事有人办,难事有人帮”成为现实。
“服务下沉”模式与原来的社区居委会工作模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溧城街道建设办主任朱智钢说:“通过专班和下沉人员常驻小区‘靠前’摸排、‘靠前’处置,及时了解基层情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小区环境优美、道路整洁,邻里和睦、相处融洽,如今的北门社区古道巷小区不仅美了“颜值”,更提了“品质”。作为溧城街道治理创新试点,北门社区针对基层治理事务内容庞杂、民主协商议事流程无序等问题,引入了“三事分流”机制,根据居民诉求增设了停车位、充电桩、晾衣竿和健身广场等便民设施,居民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三事分流”推动资源、人力、机制“合流”。街道通过细化“家事”“共事”“公事”划分标准,厘清政府、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等职责边界,搭建网格邻里会、社区评议会、街道联席会三级议事平台,分级分类施策,倡导“一事一议”“一区一策”,确保民需民忧及时收集并解决。党员中心户(楼道长)现场解决群众身边琐事,网格邻里会“会诊”解决群众家庭烦心事,社区评议会“会商”解决居民小区疑难事,街道联席会“会办”解决小区中政府管理事项和基本公共服务等事务。
高效协同的治理机制有力支撑构建“7+2+1”矛盾化解格局,即70%的问题解决在网格、20%的问题解决在社区、10%的问题解决在街道,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机制运行以来,有效解决邻里噪声、墙面漏水、楼道乱堆放等邻里矛盾纠纷550起,解决世纪名城“僵尸车”清理、大营巷散住楼脏乱竹林改造等事务176起,解决华府天第、盛世华城电瓶车充电桩(棚)建设、龙亭苑小区老年活动室建设等公共事务69起。一件件溧城“小事记”,生动谱写基层治理“大真章”。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绘就品质城市新画卷。溧城街道将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品质之治”筑起“美好之城”。
融媒出品 必属精品
来源:新华日报
值班编委:胡颢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