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天,她说自己现在已经不看朋友圈了,因为每次看到其他人的动态,都让她觉得很焦虑:
别人刚毕业就了提新车,一辆漂亮的奔驰;
别人的孩子上了国际学校,聪明漂亮又懂事;
别人的老公多体贴,样样家务都会主动做;
别人的父母公婆非但不添乱,还会一起帮衬着小家庭……
每每看到这些消息,她都忍不住要比较一番,然后逐渐产生自我怀疑。
她说,一直以为我有在好好生活,但每次看到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之后,我就感觉自己只是苟且活着。
从小到大,“被比较”是我们逃不开的一件事。
小时候比成绩,长大了比房子、车子和孩子,老了比健康,或许到另一个世界之后,还要比谁收到的纸钱更多。
社会比较,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心理现象,但也恰恰是这种比较心,让我们容易患得患失,陷入烦恼和不开心的状态中。
01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关注到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比较心理,并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
他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评估自身能力和观点的内驱力,这种驱力使得个体会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以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我们总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价值、能力、成就及幸福感。
这种比较可以是向上的(跟比自己优秀的人比),可以是向下的(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还可以是横向的(跟背景相似的人比)。
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通常倾向于向上比,因为总有一种“希望自己比别人好”的向上驱动力。
至于为什么忍不住跟别人进行比较?
私以为包括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自我认知的需求:人类天生具有了解自我、定位自我的需求,通过与他人对比,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能力和成就。
第二,社会认同的追求: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被群体接纳和认可。通过比较,我们寻找与自己相似或仰慕的群体,以此构建自我身份和社会归属感。
第三,情感调节的机制:面对不确定或压力时,比较可以成为一种情感调节的手段。无论是寻求安慰(向下比较)还是激发动力(向上比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困扰。
尽管社会比较本身是人类认知自我和社会交往的一部分,但过度或不当的比较往往会成为获得幸福的绊脚石。
02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向上的社会比较并不一定能带来改变当前生活的驱动力,而更可能带来一些消极情绪,比如焦虑、嫉妒、沮丧、难过等等。
因为有比较,就会有评价,以及接收到评价后内心滋生的各种情绪。
当这些消极情绪愈演愈烈时,我们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具体来说,经由社会比较得到的负面评价和反馈,可能让我们:
自尊受损:产生自卑感,怀疑自我价值;
不满现状: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即使已经拥有很多,也总觉得不够;
人际关系紧张:引发嫉妒和敌意,破坏人际关系,营造一种竞争的社交氛围。
然而,向上比是无止境的。
因为世界上总有更优秀的人存在,在给自己树立假想敌的这条道路上,永远没有尽头。
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很难避免向上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交媒体全面融入生活,要做到完全不受他人信息的影响,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那么,面对比较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减轻心理负担、提升幸福感呢?
以下5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到大家。
定期进行自我觉察,了解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以及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需求,减少外界评价对自己的影响。
最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期望,设定合理的成功标准和幸福指标,而不是盲目追随他人的脚步。
记录下让自己感激的事情,无论大小。
这种练习有助于增强正念,培养内在幸福感,让人更加关注个人成长,更珍惜和享受当下的生活,而非仅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限制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避免无意识地陷入无休止的比较中。
此外,我们要学会批判性地看待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意识到很多时候它只展现了人们光鲜亮丽的一面,而非生活的全部。
与那些能够给予你鼓励、理解和支持的人建立亲密关系,避免与那些总是传递消极比较信息的人为伍。
同时,也可以参与那些能够增强自尊、提升自信心的活动,如志愿服务、兴趣小组、心理沙龙等等,通过正面的互动提升自我价值感。
当感觉比较心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时,不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TA们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你走出被比较的困境。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鼓励人们培养自我接纳和自我关爱的态度,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不需要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人生的困境,大多是由心境造成。
改变心境,就能改变困境。
当我们以一颗正向、知足的心去看待万事万物,人生也就能少些烦恼了。
本文图源 / 网络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