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组织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近年来,镇江市丹徒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乡村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四领四化”和“五个一”党建引领模式,全面提高乡村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以组织振兴带动强村富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积极探索“五个一”党建引领模式,全面推动村党组织建设和合作社发展互促并进、联动共赢。建立村社一体机制。累计确定30个区级试点村,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合作社理事长,131名村“两委一社”成员依法依规交叉任职。将党建工作写入合作社章程,重大事项须经村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成立一批党建联盟。推行党建联盟促结对帮扶、合作联盟促互惠共赢、合作联社促连片发展“三联三促”共建机制,整合171个机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30个党建联盟,聘请以“时代楷模”赵亚夫为团长的各领域共18名专家组成顾问团。在世业镇、江心园区探索组建合作联社,着力提升产品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出台一套激励措施。制定《关于激励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实施暖心、安心、舒心、强心工程,探索合作社发展与经营管理人员报酬待遇增长挂钩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派一批“第一书记”。省市区分两批联动选派89名“第一书记”,实现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全覆盖。按照“干部驻村、单位联村”要求,落实派出单位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要求,共争取产业项目16个。培育一批先锋模范。在全区设定党员责任岗96个,开展“三有三争”行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共计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9200余亩,带动1150余户种植8900余亩,推动党建工作与合作社业务深度融合。
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做到“六统一”,有力有效保障合作社依章办社、规范运行。章程统一审核。参照合作社示范章程制定符合本村特点的合作社章程,经镇审核通过后召开成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区农业农村部门备案。项目统一论证。村党组织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广泛听取合作社成员和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可行性方案,报镇项目评审专家组进行论证、审核。分配统一规范。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确定公积金和公益金,经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批准实施。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合作社财务管理,签订经济合同须经镇分管领导审核并报备。业务事项一并纳入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社务统一公开。制定社务公开办法,每季度公布并接受监事会和党员群众监督。文档统一保管。合作社章程、合同统一由各镇集中管理、专人负责。此外,在全市率先探索“政经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全区88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改革任务,更好整合了村集体资源要素,并实现了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全覆盖。
组织9家区职能部门,围绕财税扶持、土地整治等5方面制定25条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扶持和服务指导覆盖面。制定财税扶持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再增加5万-10万元的运转经费补助。设立100万元专项担保费,选派14名金融业务骨干到基层挂职,推动全区81个行政村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授信金额共57.85亿元。制定土地扶持政策。农村土地整治产生的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指标,若由区级统筹使用,则分别按照10万元/亩和15万—30万元/亩的标准进行补助。一次性给予每个薄弱村合作社不少于2亩的专项用地计划,3年来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204个,净增耕地2641亩。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实施青年人才“归雁”计划和“才荟丹徒”人才引进计划,为农民提供创业服务3136人次,培养返乡入乡创业农民289人。围绕村干部能力提升,举办“雁阵课堂”14期,培训1500余人次。成立“新农人”发展联盟,选树优秀“新农人”43名,其中13名被评为镇江市优秀“新农人”培养对象。探索村“两委”专业化试点。在上党镇开展村“两委”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采取职务定档、年限定级的方式,明确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其他村“两委”三档薪酬系数,并综合考量在村工作时间、历年考核、奖惩等情况确定19级待遇,探索实行人员管理规范化、考核评价科学化、薪酬待遇标准化、培养机制体系化等“四化”管理机制。
深入探索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推动合作社和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品牌建设。围绕本村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探索建立“通用标识+合作社商标”的母子品牌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味稻小镇”,“荣炳大米”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丰阳稻米合作社创成国家级示范社,全区27个合作社产品成功申报“两品一标”,并入选镇江市首批优秀基层党建品牌。强化科技创新。在曲阳村、世业村等建设科研基地或工作站11个,共同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科研攻关和应用推广。曲阳村“曲家味道”牌黄瓜、康泰村“小羽鲜生”牌西瓜等4款产品获全省特金奖、金奖。强化分类指导。结合实际总结出实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资源盘活型、联合发展型、农旅融合型、科研转化型、服务创收型、飞地物业型等8类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为全区村集体提供了成功经验。强化产销对接。引导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大型商超等合作,签订购销合同,探索发展订单农业。深入开展“同耕同行、携手建功”活动,组织25个机关部门与16个试点村结对共建。构建线上产销对接体系,“云上供销”丹徒京东馆、逸宁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开通运营,举办直播活动12场,线上线下累计销售5300余万元。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领模式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干出了让农民群众信赖认可的发展实绩,也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重要的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合作社发展的制度保证。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领办合作社工作全链条、全过程,理事长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两委一社”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在合作社发展方向、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由党组织全程参与把关。同时,通过“四议两公开”等方式,保障农民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选优配强“领头羊”是合作社发展的引领力量。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经营发展离不开一套好班子,特别是一个好书记。也正是在他们的带领下,30个试点村经营性收入才能实现显著提升。实践中要注重村干部的能力提升,完善激励机制,让村干部愿干想干要干,提升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服务保障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合作社发展离不开资金、土地和人才这三样资源。特别是薄弱村则更需要通过提供资金、授信、税务、土地等政策保障的方式,帮助其补足短板、缩小差距。同时,还要整合科研院校、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人才资源,全覆盖结对共建党建联盟,为试点村提供全方面指导服务,不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责任编辑:赵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