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公开课
>>>第3518课<<<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常导致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是中、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以针刺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1例因车祸导致头部外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睁眼困难、视物模糊、视力下降患者,效果良好,现记录如下:
赵某,男,50岁,2022年2月16日就诊。
主诉:外伤后右侧眼睑下垂伴视力障碍1月余。患者自诉2022年1月13日因车祸导致短暂性意识丧失,被他人送至市人民医院,门诊行头颅MRI平扫示:双侧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硬膜下血肿;双侧慢性上颌窦、筛窦炎。清醒后出现头昏、头晕、恶心,右侧上眼睑下垂,右眼视力障碍,视物不清,伴有复视,瞳孔散大,给予甘露醇注射液、依达拉奉注射液静滴,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维生素B1片、甲钴胺片等药物口服以降低颅内压、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治疗后,头昏、头晕、恶心症状消失,视力稍有好转,但余症无明显改善。出院后患者继续口服维生素B1片、甲钴胺片,行面部按摩、眼部肌肉功能锻炼,疗效不显,为求针灸治疗,遂来诊。
刻下:右侧眼睑下垂,右眼视物不清,复视,头昏,面白无华,气短乏力,自汗出,头身困重,心悸,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腻,脉弦细缓。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1.5,双侧眼睑无肿胀,右侧睑结膜略充血,右侧瞳孔散大,直径约6mm,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左眼对光反射正常,右眼对光反射减弱,右眼上睑下垂,完全遮盖眼球。右侧眼球外斜视,向内、向下、向上活动受限。
诊断:西医诊断为右眼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双侧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期;右侧硬膜下血。中医诊断为右眼上胞下垂(气虚血瘀夹湿)。
治则:益气活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地龙10g,木瓜10g,砂仁(后下)10g,鸡血藤15g,路路通10g,炙甘草6g。7剂,水煎2次取汁400ml,每日服用200ml,每日1剂,每日2次。
针刺治疗:取主穴四中穴(矩阵针灸穴位,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2寸处)、百会、攒竹、阳白(患)、鱼腰(患)、太阳(患)、四白(患)、承泣(患)、风池(双)、血海(双)、足三里(双),合谷(左)、太冲(右)。
针刺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除眼周穴位选用0.25mm×25mm一次性针灸针之外,其余穴位均选用0.2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消毒针刺部位,刺四中穴时,针尖对准百会穴,与头顶平行沿皮刺入1.5寸,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行针1分钟;刺百会穴时,针尖向神庭穴方向平刺1寸,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向前额除传导;刺攒竹穴时,向眉中斜刺0.5寸,进针得气即可;刺阳白穴时,向鱼腰穴透刺,刺四白穴,时向承泣穴透刺,行捻推补法,一步到位进针得气,针尾接HT-2型温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太阳穴直刺0.3寸,进行得气,以局部酸胀为度;刺风池穴时,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1.2寸,快速捻转得气,使针感向患侧颞部传导,针尾接HT-2型温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血海、足三里均采用直刺法,进针1.5寸,得气后行捻转补法,针尾接HT-2型温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刺合谷时,针尖向手臂方向斜刺1寸,刺太冲时,针尖向脚趾方向斜刺1寸,进针得气后用捻转泻法。以上穴位全部留针35分钟,每日1次。
患者治疗14天后,右侧眼睑下垂略好转,右眼视物较治疗前变清晰,仍有复视,头昏,面白无华,气短乏力,自汗出、头身困重、心悸等症明显减轻,手足肿胀不明显。第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7天,继续第2个疗程(拟定14天为1个疗程,休息7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休息期间中药汤剂仍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至第2个疗程结束时,患者右眼睑下垂明显好转,睑裂睁过一半,右眼视物较前更为清晰,复视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基本消失。因患者拒药,故停服中药汤剂。患者先后针刺共4个疗程,右侧上眼睑抬举运动恢复,两侧眼裂对称,右眼视物清楚,复视消失。检查:视力,右眼1.2,左眼1.5,双侧眼睑无肿胀,睑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右侧眼球活动正常。
按
动眼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上胞下垂”“睑废”“目偏视”“瞳神散大”“视歧”等范畴,与风邪袭络、肝风内动、外伤等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与风、痰、瘀、虚相关,且紧密关联肝、脾、肾三脏。首先,动眼神经麻痹可能源于患者脾胃之气不足,络脉空虚,使得风邪得以乘虚而入,导致气血不和。这种情况下,风邪可能直接侵袭眼部经络,影响动眼神经的正常功能。此外,肾阴亏虚也可能导致肝风内动,或者风痰上扰入络,进而影响眼部经筋的协调,使目珠维系失衡。再者,外伤也是动眼神经麻痹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眼部或头部受到外力损伤时,经络可能受损,气血瘀阻,进而影响动眼神经的传导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弱,导致肌肉失养而麻痹。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膜失养,导致筋力减弱,运动受阻,进而引发眼球运动障碍及眼睑下垂。肾主藏精,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虚则会影响其他脏腑功能。本病病机多源于脾虚气陷或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再加之风邪或痰湿乘虚而入,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筋肉失养而弛缓不收。《诸病源候论·睢目候》云:“目,是腑脏血气之精华……若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而《灵枢·大惑论第八十》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又曰:“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故见两物。”《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由此可见,经络气血的盛衰、充盈与通畅,对于眼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案患者由于车祸头部外伤导致脉络损伤,局部功能障碍,瘀血停滞于脉络,神光不能发越于外,筋肉迟缓不收,故见右侧眼睑下垂、右眼视物不清,复视;患者平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加之外伤瘀血阻窍,则见头昏,面白无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周身、固摄营阴,则见气短乏力,心悸,自汗出;脾虚湿自内生,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头身困重,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苔薄白腻,脉弦细缓,均为气虚血瘀夹湿之像。
治宜益气活血通络兼以化湿,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方中重用生黄芪,意在峻补元气升阳通阳,为君药;当归活血养血通络,有祛瘀而不伤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路路通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为佐使之药;配以木瓜、砂仁舒筋活血,和胃化湿,以杜绝生湿之源;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湿通络之功。
针刺以局部取穴加远端辨证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散瘀通窍。其中百会穴为督脉要穴,是手足三阳经、厥阴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配合四中穴以醒脑开窍,清利头目,改善脑部供血,促进大脑功能恢复;攒竹、阳白、鱼腰、太阳、四白、承泣,属局部取穴,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体现,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以上6穴深部分别分布有眶上动静脉、动眼神经分支、眶下动脉和睫状后动脉,6穴合用可改善眼部及眼周血液循环,促进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眼肌的功能恢复;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具有舒筋通脉、清利头目的功能,能很好地改善头面部气血;血海、足三里、合谷、太冲,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疏肝行气,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与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相配,可加强手足阳明经的联系,寓“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合谷配太冲又名四关穴,具有升清阳、降浊阴、行气活血的作用。诸穴共用,共奏化瘀通络、行气活血之功。针药结合,标本兼治,使经络通畅,气血充足,眼部经脉得以濡养,则目能正常视物。
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西医常规治疗疗效一般,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易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产生焦虑抑郁现象,在西医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营养神经治疗外,还可以结合针灸和中药辨证治疗以增强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长按扫码注册点击查看详情
0成本打造自己的空中药房
免费听微课 | 学临床医案 | 打造工作室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马生昌/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中心卫生院。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投稿请添加明医客服微信:mingyikefu
有其他感兴趣的、想了解的、想学习的内容
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点“阅读原文”也可轻松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