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楠:明清福州林浦林氏家族诗文所见琉球文献史料述议

文摘   2024-11-17 20:07   浙江  

魏宁楠:明清福州林浦林氏家族诗文所见琉球文献史料述议

本文来源:琉球历史研习社

相关链接:琉球久米林氏渊源事略考(节选)

(本次推送得到魏宁楠老师授权,在此表示感谢。本文原载《福州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11-15页,引用时请参考原文注明出处)


福州闽县林浦位于闽江下游,是琉球闽人三十六姓祖籍地之一。林浦码头也是册封舟和琉球贡船的停泊地点。明清时期,福州林浦林氏家族举业兴盛,与数任琉球册封使是师友同年关系。林浦林氏与琉球册封使的往来诗文,见证了明清时期中琉两国的友好往来,也为研究明清士大夫与琉球关系提供了一份具体的地方文献,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太祖朱元璋派遣闽人三十六姓迁入琉球。琉球《林氏家谱》(名嘉山家)记载始祖林喜是福州府闽县林浦人。《林氏家谱序》云:“元祖通事讳喜,号祉止,父母并生卒年月封阡俱不传。喜原是福建福州府闽林浦之人也。”[1]宣德六年(1431),林喜任通事奉使赴闽。此后将近四百余年,父子兄弟相继,世代承办进贡事务。林氏家族子弟奔赴福州时多遭变故,甚者因公殉职,埋骨榕城,为发展中琉友好关系奉献了毕生精力。永乐十九年(1421),林元美进士及第,福州林浦林氏逐渐在科举上崭露头角。看似两者已经分道扬镳。然而,纵使身处不同的空间地域,因为中琉封贡的关系,琉球与福州的地缘联系,不论是迁居琉球的林氏后裔还是在福州的林浦林氏,两者都为中琉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


一、林浦的地理位置与中琉历史联系


林浦旧属闽县开化里,今属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下辖狮山、濂江、邵岐和福濂4个自然村。村庄位于南台岛东北部,北临闽江,南靠九曲山,隔江与鼓山相望。林浦村原只是闽江之中一个小岛,随着江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渐渐与南台岛相连。村中林姓兴盛,濒临闽江,故名林浦林元美《天顺壬午修谱序》,序曰:“稽我远祖,五代间自固始入闽,卜居斯乡。因用吾姓名乡之浦曰林浦,岐曰林岐,桥曰林桥。[2]

闽江自西北方向而来,至淮安被南台岛分为南北二汊。由淮安经湾边至马尾,称乌龙江;由洪山桥经万寿桥至马尾称白龙江。白龙江水域分为洪江和台江。濂江(濂浦河)是台江东南支流,位于林浦村北边,西起螺洲,东止濂浦。濂浦河两头通江,仅东段绍岐至潘墩可以通航,航道约1000米,可通百吨大船。林浦村水路发达,向上可往福州省城,向下可到达长乐等地。其下属村落邵岐村现存宋代石塔,是闽江航道标志。

从马尾上抵南台,有四十里水程。由于沿途多浅滩,船只来往台江马尾之间需要借助潮汐。再加上内河河道曲折,为避免搁浅碰撞,船只在台江港区内只能缓慢航行。沈葆桢《察看福州海口及船坞大概情形折》云:“自闽安而上,洋屿、罗星塔、乌龙江、林浦皆形势之区,而罗星塔为最要。马尾地隶闽县,踞罗星塔之上流,三江交汇,中间港汊,旁通长乐、福清、连江等县,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当候潮盛涨,海门以上,岛屿皆浮;潮归而后,洲渚礁沙,萦回毕露。所以数十年来外国轮船、夹板船常泊海口,非土人及久住口岸之洋人引港,不能自达省城。”[3]由于泥沙淤积,台江港区内有魁岐浅滩、壁头浅滩与梁厝浅滩。魁岐浅滩是指鳌峰洲以上至魁岐河段浅滩。1945年战后测量出台江港区四处浅滩,大致上反映了魁岐浅滩附近的情况。其一鳌峰洲前,长1 000米;其二鳌峰洲附近处,长450米;其三鼓山角,长350米;其四渔墩洲,长500米。

闽江下游鳌峰洲至濂浦标灯简表(1949年)[4]

由上表可知,从鳌峰洲尾到林浦村,设置航标和警灯处多临近浅滩。《福建航道志》载《闽江下游台江至马尾标灯概况表(1949年)》在濂浦乡下游的壁头乡曾设置南向第十四标志兼警灯以及南向第十五标志。魁岐浅滩在林浦村上游,壁头浅滩在林浦下游。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中琉交往史上,为何林浦码头是琉球贡船、册封舟的暂时停靠点。

康熙二年(1663),张学礼的册封舟驶向马尾,曾停泊林浦村。《使琉球记》曰:“十七日,泊林浦。十八日,过鼓山。十九日,过罗星塔。二十日,过闽安镇,镇将李遣游击郑洪以鸟船百余兵三千护送出海,次猴屿,祭天妃。”[5]同治五年(1866),林熙随册封琉球使赵新前往琉球。赵新(1808-1887),字又铭,侯官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林熙(1817-1877),字绍眉,侯官人,著有《中山纪游吟》等。《中山纪游吟》中有一首咏写册封舟经过林浦村的诗作。《舟过濂浦石鼓山下》其一云:“倚窗独有向山情,笑逐炎场赋远征。私祝灵源寒碧水,涓涓送我到东瀛。”[6]

咸丰七年 (1857),琉球来华贡船由马尾驶向台江,因为港浅无法行舟,暂时借靠林浦码头。琉球来华贡船遇到浅滩容易搁浅,需等候海潮加深港区水位,才能从林浦村开往南台的番船浦。在此之前,琉球来华人员和货物只能通过小船转驳到番船浦。《孙氏家谱》云:“(十月)十九日进五虎门,驾抵怡山院,二十一日到林浦湾泊,时因港浅不便行舟,先带朝鲜难人坐驾小船到番船浦,二十二日福州海防官查收朝鲜难人。本船迨十一月一日到番船浦停泊,同日安插馆驿。”[7]

清代前中期册封琉球使到福州多征调民船作为册封舟。同治五年(1866),册封琉球使赵新建议朝廷使用轮船。是年,左宗棠写信给赵新等人,也提到册封舟停泊林浦的史实。左宗棠《咨复册封琉球使臣》云:


本部堂于本月十七日准大咨,坐船搁浅破漏。当即饬丁守、李守前赴尾墩敬谨料理,并令面禀商换妥船。旋据丁守等禀复,查得见泊林浦船只,堪以换雇者只新德胜、新捷丰、邱大顺三号,其另一号则太小,未能放心。……是日丁守等回称,钦差询及福建所购置长胜轮船,意又以轮船为妥。……琉球事中国最为恭顺,既不愿轮船前往,强之恐于天朝体制不协。[8]


同治年间,小嶝船户在福州集资建造小嶝码头。左宗棠信中提及的邱大顺是小嶝船商,长期驻扎在福州从事海上贸易。再加上他的船只船身坚固适合涉洋远航,赵新便征用邱大顺的海船作为出使琉球的封舟。


二、明代福州林浦林氏与中琉友好往来


明代中叶,林浦林氏科甲鼎盛,世代簪缨。林元美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官至抚州知府)、次子林瀚(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为成化二年(1466)进士、孙林庭㭿(官至工部尚书)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孙林庭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及族侄林庭壆同登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曾孙林炫登正德九年(1514)进士、曾孙林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曾孙林烃(官至南京工部尚书)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

明代册封琉球使在福州造船,客观上促进了福州造船业的发展。福州南台船坞曾是林浦林家旧业。夏子阳《使琉球录》记载:“造船厂坞地在南台江边,中有天妃舍人庙在焉。旧为林尚书业,额十亩;官府以雪峰寺田十亩五分易之。为造船之所,其来已阅数封矣。”[9]林氏将自家的田产转让给官府,为册封舟的建造提供了合适的场地。

福州进贡厂是福州市舶司的附属机构,进贡厂内有尚公桥、控海楼、怀远坊等建筑。“尚公”指尚春。尚春,字景元,号达斋,保定人。尚春幼年入宫,被选入司礼监内书堂读书。林瀚任翰林教习期间,曾教导尚春读书习字。林瀚《鳌峰胜观亭记》云:“公字景元,号达斋,易州人,童年选入内书堂读书。予适司教事,爱其器宇不凡,心雅重之。”[10]正德五年(1510),尚春以都知监太监出守福州府市舶司市舶太监,任期长达十年。林瀚《尚公桥记》云:


一日,会盘方物于河滨,见有司所架木桥,度运海航诸货登岸者,板弱绳朽遽坠,番使溺焉。公慨然曰:“此非所以柔远人也。”遂出廪赀,分给石工造桥。梓人树坊于东,名曰怀远,建楼于西,名曰控海,皆极坚固壮丽。楼可远视,坊可少憩,桥可安行。华夷德之,舆议名曰尚公者,纪实也。提举王尚学率本地通事黄仕明、官牙冯骥专董其役。经始于七年壬申夏五月十六日,越秋□月□日告成。[11]


从《尚公桥记》可知,为了方便琉球进贡人员搬运货物,尚春将原先的木桥改为石桥。又请人在尚公桥的东边建怀远坊,西边建控海楼。高岐《福建市舶提举司志》仅记载控海楼建筑规模是一座三间。《尚公桥记》明确记录了控海楼的建造时间是正德七年(1512),福建市舶司提举王尚学是负责进贡厂内尚公桥、控海楼等建筑的负责人。控海楼靠山面海,登楼远眺江景,视野宽阔,是观赏竞渡的绝佳场所。林炫(林瀚之孙)《和包蒙泉观竞渡》云:“青山地转孤台峻,白浪天高一鸟骞,江上凤凰催盏斚,日边龙楫下旌旃。木兰户艾犹湘水,白鹭黄鹂自辋川。控海楼前奇赏罢,共留雄藻记今年。”[12]控海楼还是宴会接待之所。林世吉(林瀚曾孙)《醉歌行》云:“城南危楼高百尺,楼势嵯峨侵太乙。朱构晴栖渤澥霞,雕檐晚宿扶桑日。载酒春风邀我攀,下凌倒景超尘寰。当轩千江走空碧,绕坐八面攒青山。红妆小妓仙姿逸,一曲霓裳当绮席。彩云片片逐歌飞,乱拂金樽争劝客。我怀春来愁莫倾,今日双眼方逢青。溪边桃花尽开口,嫣然似笑山人醒。[13]《醉歌行》用夸张的手法极写控海楼的高大,仿佛直逼夜空中的太乙星,与天际的朝霞相伴。宴会上宾主之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风姿殊绝的舞女跳着霓裳羽衣舞。

琉球册封使因为造舟、招募水手等前期预备工作,在福州通常要滞留一段时间。林浦林氏家族成员与数任琉球册封使多有诗文往来。

董旻,字子仁,乐平人,成化二年(1466)进士。成化十四年(1478),董旻以兵科给事中奉命出使琉球。林瀚与董旻是同榜进士。董旻出使琉球,林瀚为其撰写赠行序。《中山使节诗序》云:成化戊戌夏,世子尚贤虽监国踰时,然不敢自王也。乃奉表上以天子之命为请,天子遂慎简廷臣之中而得宜于使事者二人,兵科给事中董君子仁寔充正使,持节以行,朝廷特给麒麟朱衣及宝镪百锭锡之,视使近壤者不侔,彰殊恩也。同朝诸缙绅率赋诗歌为赠,都给事中张君文渊、唐君宗明汇而成卷,题其端曰中山使节,且要予言以引群玉。”[14]

吴时来,字惟修,仙居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吴时来中进士,林燫(林瀚之孙)任会试同考官。换言之,林燫是吴时来的房师。嘉靖三十七年(1558),吴时来奉命册封琉球,尚未成行,就沦为阶下囚。吴时来被遣戍边,沈德符认为是出使琉球得罪。据《明史·吴时来传》,吴时来被遣戍边,是由于严嵩的嫉恨和报复。林燫《赠吴斋给舍使琉球序》云:“世徒见有形之险以为君难,孰知于是行何有哉。昔之君子砥砺名行,则必基之必遂之志,守之不拔之节。虽颠沛震撼有不暇顾,又何难之辞。若必俾躬处休,抑志毁节以市于世,自以为无患,一旦失势,亦往往不幸而败,则洪涛巨浸又安知其不在跬步燕处间也。[15]林燫劝慰吴时来,大丈夫生处天地间,纵使因言获罪,也好过阿附权臣,无形的宦海风波比册封路上的巨浪洪涛更加凶险。林燫的赠序与《明史·吴时来传》可以相互印证。

万历七年(1579),萧崇业和谢杰奉命出使琉球。林庭机(林瀚第九子)和林燫均有赠行诗作。林庭机《世翰堂稿》卷四有《送萧给事使琉球》《送副使谢大行》。林燫《赠谢大行副使》云:“衣冠奕世里中荣,恩重宁辞使远行。禹服万方原入贡,谢庭群从最知名。风清巨海波涛静,日出遥空岛屿明。归槖不须南越赠,纪游有赋献西京。”[16]逗留福州期间,萧崇业曾请求林燫撰写其父萧志高的墓表。黄洪宪《中宪大夫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萧公神道碑铭》对萧志高本人和萧家的经济情况并没有过多交待。林燫《明故萧赠君墓表》云:“谨按状,赠君讳志高,字兆登,颐庵别号。赠君为人敦朴无他肠,自少即不好弄,长善治生,夙夜勤作匪懈,家至累千金,积而散之。与乡人交易,乡人或多取其货弗校。乡人从贷母钱,贫或不能偿弗问也。性绝不善饮,虽涓滴不哜。家饶于财,居处饮食俭甚。”[17]由墓表可知,萧家经济情况相当富足,萧志高乐善好施,周急济贫,甚至将乡人的借条焚毁。萧父对钱财豁然淡泊的态度对萧崇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萧崇业出使琉球,多次拒绝世子尚永的馈金,写下《却金行》诗。在中琉邦交史上,萧崇业的却金行为展现了中国使臣的高风亮节。


三、林枝春与《琉球国志略》的成书


明代琉球册封使陈侃的《嘉靖甲午使录》是第一部琉球使录。武尚清先生《明清使琉球录述议》认为其后使者因循陈侃,以年号干支命名使录。比如郭汝霖《嘉靖辛酉使录》、萧崇业《万历乙卯使录》、杜三策《崇祯癸酉记录》等。周煌的《琉球国志略》是琉球使录的集大成之作,在体式上实现了从“使录”到“方志”的转变。

周煌(1714-1785),字景垣,号绪楚,又号海山,涪州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兵部尚书,著有《海山存稿》等。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煌奉诏任册封副使出使琉球。归国后,周煌撰《琉球国志略》十六卷。林枝春是清代林浦林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林枝春(1699-1762),字继仁,号青圃,乾隆二年(1737)进士,授编修,官至通政司右通政。著有《青圃文钞》四卷、《青圃诗钞》四卷、《青圃赋钞》一卷。

林枝春与周煌是同榜进士,同选庶吉士,供职翰林。两人相交莫逆,倡和颇多。林枝春《九日感兴同景垣用少陵游何将军山林韵十首》其八小注云:“时移居”,又云:“移眷北行”。[18]周煌《又用重过何氏五首韵》其四小注云“谓林青圃时方移居,与寓相对。”[19]林枝春从福州移居北京,与周煌比邻而居,两人亲厚无间可见一斑。

周煌奉命册封琉球,抵达福州后,林枝春曾邀周煌一同游览乌石山、九仙山。周煌有诗作《少银台青圃同年招游乌石山》《青圃再招九仙山》。林枝春《复周景垣侍讲书》是关于《琉球国志略》修撰和成书比较重要的文献资料。

周煌为何不因循前辈的使录体式?在周煌之前,汪楫和徐葆光先后出使琉球。汪楫(1626-1689),次舟(一作舟次),号悔斋,休宁人,著有《中山沿革志》。徐葆光(1671-1740),字亮直,号澄斋,苏州人,著有《中山传信录》。林枝春《复周景垣侍讲书》云:“前辱书论册封琉球事,以汪志太简,徐志过详。酌与二者之间,另立体例,标目数条,到彼分纂汇辑,庶几考义按部选辞就班,此语正与鄙见相符。弟于是二书曾披览矣。舟次先生杂志楚楚可观,而大体多所未就,末又附以远夷赠言陋矣。澄斋先生在彼颇久,博访广咨,录以传信为名,法宜详备。然玞玉并陈,不尽醇雅。今缮本进呈,体固不宜寒陋,词必务薙荒芜,为择录中所应有者数则,率由典常,彰明事迹,实臣子敬职周旋敷奏恪共之大义,而圣主威命谟烈鬯八纮而度越千古者一一炳著简篇,斯则辞不虚美事为可征矣。”[20] 在周煌看来,《中山沿革志》内容过于简略,《中山传信录》内容又过于繁琐。《琉球国志略》凡例亦云:“至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较为赅备,然条类繁多,不相统系,稽考难于检阅。”[21]林枝春认为《中山沿革志》内容抉择有失妥当,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语言雅俗并列,不够精醇。

从琉球返国后,周煌需要将使录上呈乾隆御览。这使得周煌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另创体式,写出让乾隆满意的使录。林枝春的《复周景垣侍讲书》给予周煌哪些建议?一、另立《续记》一册,收录《中山沿革志》和《中山传信录》并未记载的内容。“考自庚子迄今,事历三纪。其中旧俗已有变更新闻,岂无增益。凡前二录,所未及见者,拟另有续记一册,其同者注具见某录可也。其异者加以案语可也。凡世系国俗一切总汇为一编。”[22]《琉球国志略》案语颇多,比如卷七“祠庙”有“臣谨按”“汪录作”“夏录云”之类。然而,《琉球国志略》并没有另立《续记》一册。《琉球国志略》卷十六列“志余”,节录前代使录中的轶闻杂谈。周煌云:“志之有余,所以收遗散补轶事也。故杂记丛谈,类多节录以备参考,臣因择其事之吾条可附者,别次篇末”。[23]可见,“志余”与“续记”并非一回事。二、林枝春认为使录在内容编排上,先是恩纶一册,包括请封圣旨、谕祭文等。《琉球国志略》首卷列“御书、诏敕、谕祭文、图绘”。这与林枝春所言大抵相合。其次是驿程日记,从北京到福州的日程只要简单记述,从福州渡海到琉球的海上航行要详细记录。三、遵循仪注,详细记载册封大礼以及常仪。《琉球国志略》卷十一列“典礼”。四、前辈使录记载妈祖、水仙尊王等感应事迹并非完全捏造,但是有夸饰之嫌,应该详加考订。五、枝春建议周煌在使录中列入来中国学习的琉球官生和监生,以彰显中华文教兴盛,泽流波及海外。另外,琉球的高僧和隐士也需要列入,采用周亮工《闽小纪》的体例。“又次则及其国人从前入监肆业,后在彼国通显,及居闽馆回归教授术业有闻,皆我朝文教之隆被海表者也,必采访之。他若高僧逸士,彼地颇有诗笔文名者。或节录其小传。或摘载其佳语,拟诸周栎园《闽小纪》之例。”[24]《琉球国志略》卷十三“人物”,条目列“方外”。《方外传》介绍了琉球僧人日秀以及球阳三诗僧宗实、瘦梅、不羁。六、记载琉球国俗以及名胜古迹。《琉球国志略》卷七“祠庙”,详列琉球的寺庙和宗教情况。《琉球国志略》卷八“胜迹”,介绍琉球的名山胜地以及历史古迹。七、使录要有前后序,前序使用骈体,后序则骈散皆可。周煌《琉球国志略》的前序不同于汪楫《中山沿革志》、徐葆光《中山传信录》采用散体写作,而是采用奏折,题为《翰林院侍讲臣周煌谨奏为恭进琉球志略仰求圣鉴事》。从这封书信中,我们似乎可以知道周煌采用这种文体的动机。“使录应有前后序,前序旧用散体。鄙意不如箋表之堂皇正大。盖进书表原有此体也。后序欲华藻可观用骈言,但取朴质即散体亦可。”[25]周煌的奏表,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骈体对偶工整,辞藻华美,声韵顿挫。采用表奏不仅适合在朝廷上宣读,更容易体现朝廷的威严。八、使录需要上呈皇帝御览,诗歌体裁应以端庄流丽的五七排律为主。若是内容诙谐的游戏之作,如尤侗的《外国竹枝词》应另编别集收录。“凡所纂辑皆以上呈,案语考订固必再三详审。至诗赋古体自不可少,然词借讽诵,义取敷陈。五七排律,唐宋律赋尤合时宜,盖贵其端庄流丽也。新句俳谐,杜老每曰戏为之,恐非对扬正体,留储别集。如昔人外国竹枝词可耳。”[26] 《琉球国志略》卷十五“艺文”,收录序文、碑记、律诗、绝句等。值得注意的是,《琉球国志略》也收录了汪楫、林麟焻和徐葆光等人创作的《中山竹枝词》。可见,周煌并不认同林枝春在诗歌上的雅俗观,认为竹枝词是俗体,不宜上呈御览。

由上可知,周煌虽然没有完全采纳林枝春的建议,《复周景垣侍讲书》与《琉球国志略》仍有不少吻合之处。《复周景垣侍讲书》涉及使录的语言内容、编排方式,是一封为数不多讨论使录体的书信。林枝春强调使录语言的雅正,处处从使录“呈上御览”着眼论述,可见乾隆皇帝对琉球事务的重视,更可见乾隆皇帝作为上位者对《琉球国志略》成书的重大影响。乾隆皇帝的不朽帝业,琉球王国的归顺和儒化,是周煌《琉球国志略》的重要内容。《复周景垣侍讲书》也体现了清代士大夫对琉球的普遍看法,在当时士人眼中,清朝是大一统的帝国形象,琉球作为朝贡国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闽人三十六姓祖籍地与琉球闽人家谱一直是琉球研究领域的热点。闽江海滨村落林浦村有海外移民的历史,是三十六姓祖籍地之一,航海活动使林浦林氏成为一个跨国性的宗族。琉球林喜后裔1989年曾组团回闽祭祖,并到家庙进香,在家庙前捐献石狮子一对。林浦林氏家族作为福州的簪缨世族,是中琉历史交往的亲历者。册封舟和琉球进贡船曾停泊在他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曾亲眼见到琉球册封使与其有实际性的交往,对中琉交往有更深刻的体认。


注释:

[1]林天材:《林氏家谱》(一世林喜),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编,《那霸史》,那霸市: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1983年,第917页。

[2]林枝春:《濂江林氏家谱》第一册,林柏棠,林钦台,校,民国三年(1914)重印本。

[3]沈葆桢:《沈葆桢文集》,朱华主编;《船政文化研究》第六辑,2008年,第175页。

[4] 参见闽江下游台江至马尾标灯概况表(1949年)表4-1-3。林鸿怡等:《福建航道志》,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年,第241-242页。

[5]张学礼:《说铃·使琉球记》,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647页。

[6]林熙:《中山纪游吟》,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23页。 

[7]转引徐斌;张金红:《林氏故土濂浦(林浦)与中琉历史关系》,《海交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31页。

[8]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咨札》,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500页。

[9]夏子阳;王士祯:《使琉球录》,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460页。

[10][11]叶溥修;张孟敬纂:(正德)《福州府志》,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稀见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第697页,第693页。

[12]林炫:《林榕江先生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750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第107页。

[13]王应山,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闽都记》,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14]林瀚:《重刊林文安公诗集八卷附一卷文集九卷》文集卷四,日本内阁文库影印本,傅斯年图书馆藏。

[15][16][17]林燫:《林学士诗集六卷文集十六卷》文卷二,诗卷四,文卷十五,日本内阁文库影印本,傅斯年图书馆藏。

[18][20][22][24][25][26]林枝春:《青圃文钞四卷青圃诗钞四卷赋一卷》诗卷三,文卷二,清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19]周煌:《海山存稿》,《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67页。

[21][23]周煌:《琉球国志略》,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2页,第205页。


林氏源流网
林氏{文化宣传、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谱牒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