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案件,标题说的是“员工微信承诺保本,公司全额赔偿”。好家伙,笔者第一反应是:又一个公司不幸踩坑了。
我们这些年打的公司案件,从客户投诉到劳动仲裁,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没见过?可这个案件,真是让人既无奈又生气。理财经理随口承诺,最后却是公司为此买单,这事儿听着挺搞笑,但仔细一想,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却让每个法务都警钟长鸣。
我们先把案子过一遍。广州某银行的理财经理连某,向投资者柳某推销了一款高风险信托产品,口头承诺“保本保息”。柳某购买了价值101万的该产品(份额锁定期12个月),结果产品到期后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柳某拿着一堆微信聊天记录跑去法院,要求银行赔偿损失。
一审法院说,银行尽到了风险告知义务,客户自己愿意承担风险,驳回了柳某的请求。可谁能想到,二审来了个大反转,法院以“微信承诺”为依据,认定银行理财经理的行为属于职务行为,银行要为员工的口头承诺买单。最后,银行全额赔了客户五万多的利息损失。
01
员工微信聊天
“一句话惹祸”
作为吃瓜群众,看到这个案子,一定会感慨:一句微信上的“保本保息”,竟然能让银行赔钱?的确,这个判决听上去令人瞠目结舌,但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并不意外。
根据《民法典》,电子数据(包括微信聊天记录)可以作为书面证据。只要微信内容能反映双方真实的意图,并且双方基于此做出了相应的行为,法院就可能认定这段聊天内容具有法律效力。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员工的行为不仅仅代表个人,还代表公司。而微信这种日常沟通工具,已经逐渐变成了法庭上的“证据杀手锏”。
作为企业法务或公司律师,面对这样的案件,我们需要的是双重防线:一方面,企业要严格管理员工的日常沟通行为,特别是涉及客户承诺的微信聊天,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律师要时刻提醒企业,电子证据的风险防控不仅仅局限于合同,更包括日常工作中的每一句聊天记录。
这起案件判决的核心依据在于,连某在微信上给柳某承诺了“保本保息”,并且在多次聊天中没有澄清这一承诺的无效性,法院最终认定这是“职务行为”。
连某的微信承诺没有被视为个人越权,而是被认定为职务行为,所以银行需要为员工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这在法律上并不新鲜。无论是在合同领域还是侵权责任领域,企业对员工的职务行为承担责任是基本原则。员工是企业的延伸,其行为自然归属于公司。
所以,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如果不加强对员工沟通行为的管控,类似的“微信坑”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员工在和客户沟通时,都应当注重“风险管理”,稍有不慎的微信聊天记录,都可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
02
“全额赔偿”的背后,
风险管控去哪儿了?
银行在这个案子中被判赔偿客户的利息损失,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吐槽一句:企业的风控管理真的太薄弱了。尤其是金融行业,员工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被客户当真,最终成为诉讼中的致命证据。即使合同条款已经写得很详细了,也做过风险告知了,为什么还是败在了一条随意的微信聊天上。
现实中,很多企业重视KPI,重视销售额,却忽视了员工沟通中的法律风险。试想,企业制定了严格的风险管理流程,员工还会在微信上随口的一句承诺,让公司承担所有赔偿责任?
因此我们作为企业法务,必须帮助企业认识到风险防控的全方位性。合同只是一部分,日常的聊天记录、邮件沟通,同样可能成为未来诉讼中的关键证据。对此,企业必须提高警惕,建立起完善的沟通规范和审核机制,以避免员工的不当行为导致公司背上沉重的法律责任。
也许有些人会质疑:“以前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现在还草木皆兵了呢?简直小题大做!”事实上,这是在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书面合同、协议的有效性,而现在,电子数据的证据效力越来越强。
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往来、朋友圈发布的言论,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正在逐渐走进法庭,成为影响案件结果的重要因素。律师或者法务都必须更具前瞻性,帮助客户在日常经营中识别和规避这些潜在的法律风险。
举个实际例子:我们曾经代理过一家保险公司,员工为了签单,在微信上给客户许诺各种“附加保障”。后来,客户发现产品根本没有这些保障,立刻起诉公司。最后,公司赔了客户大笔钱,员工却拍拍屁股走人。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没有做好对员工的严格风险管理,导致企业在诉讼中处于被动。
03
企业和个人
如何做好风险管理?
在这个案子中,连某作为理财经理,明知金融产品不能承诺保本保息,却在微信上随意承诺,这不仅违反了行业规定,更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而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企业的员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公司产生多大的影响。微信上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未来庭审中的决定性证据。
作为律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代理企业处理这些纠纷,更要提醒企业和员工做好风险管理。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决纠纷,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户预防风险。
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沟通行为的管控,特别是在涉及高风险业务的情况下,明确要求员工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据可依,不能随意承诺。
其次,律师或法务应帮助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在日常经营中不留下法律隐患。
最后,员工应当树立起法律意识和责任感,任何不当的行为都会为公司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微信聊天看似随意,实则可能成为法庭上的关键证据。
而从风险评估层面,我们想给大家推荐一款风险管理的“利器”——「熊猫AI法律数智平台」(请登录网页:https://ai.pandalaw.cn)。
只要选择“文书编制”功能,选择生成一份“风险评估报告”,系统就能够智能识别您的意图,提供最精准的风险评估意见。
以我们前文提到的案件详情进行提问,就能获得一份详细、准确、专业、实用的风险评估报告了。报告正文如下:
想要学习更多实务案例,加入【合同高级实战技能倍增营】由高云教练授课,资料丰富全面,易学习,扫码👇了解更多详情,有效提升合同高级实战技能!
推荐阅读
①什么!国企法务不再是铁饭碗了?!要想不被淘汰必须...| ②“签名”还是“签字”?到底有多少人还搞不清楚?| ③法务成了“备胎”?连“假律师”都来抢饭碗了!?| ④“律师是什么很低贱的职业吗?”律师的合理收费应该被尊重!| ⑤一网打尽!精准法条+法院观点+典型案例,熊猫AI强的不是一点点!| ⑥每个法官都有自己的“诉讼法”,吃透“自由裁量权”才能制胜!(更多精品文章,可在后台菜单栏找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