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关会议集中提出发展低空经济,赋予新定位,提出新要求,特别是新质生产力论述的提出,更给予低空经济强烈的发展信号。这些都让低空经济在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社会媒体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进一步提升。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鼓励发展与低空经济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迎来重大机遇期。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广泛体现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国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低空经济“突然间”成为讨论热点,有着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指多年来在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和空域政策的多重叠加推动下,低空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对相关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发展基础已筑牢,发展势头强劲;偶然性指短期内,特别是近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关会议集中提出发展低空经济,赋予新定位,提出新要求,特别是新质生产力论述的提出,更给予低空经济强烈的发展信号。这些都让低空经济在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社会媒体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进一步提升。一是技术因素。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科技创新贯穿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是支撑其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推动了在制造端、运营端和保障端的快速发展。制造端技术不断创新,引领全球。我国低空经济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由2014年的852件增长至2023年14134件,增长近16倍,且近三年持续保持超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同时,我国已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第一大专利技术来源国,在新能源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运营端加速降本增效,促转型升级。低空经济依托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工具的跃升,将地面传统工具“跃升”为航空器、将有人机“跃升”为无人机,与地面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作业服务,有力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保障端支撑安全管控,革新手段。面对未来多异构、高密度、实时动态的飞行管控需求,科技创新将传统人工管理为主“跃升”为智能管理为主,加速推进北斗导航、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通信、导航、监视、识别、反制以及低空数据管理和使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支撑“管得住”的核心诉求。二是市场因素。需求是发展低空经济的根本动力,以需求创造创新更多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推动规模快速增长。无人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126.7万架,同比2022年增加32.2%,领先美国FAA同期数据79万架。全年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幅11.8%。全行业无人机企业近2万家。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销量已多年位列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占比约70%。场景应用加速融合与覆盖。除了在生产作业场景中支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之外,低空飞行服务还在政府主导和政府专用的公共服务类场景中持续拓展,无人机“工具化”正加速推进,政务“无人机化”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个人娱乐飞行、空中游览、低空物流等航空消费类应用场景正加速走入百姓生活。未来场景加速布局。结合技术发展趋势,eVTOL、城市空中交通(UAM)加速布局和推进,全空间无人体系在合肥、南沙等地持续深化探索。
三是政策法规因素。政策法规为低空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发展环境,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行业条例和空域政策齐发力。全球首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充分体现了行业管理部门从“管制”到“管理”的重大思路转变,为无人机产业规范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颁布,对我国空域进行全范围、全高度划设。我国低空飞行活动已不再局限于1000米或3000米的范围。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为低空经济提供更广阔的空域使用环境。地方性政策法规因地制宜。一些省份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陆续发布省级通用航空条例、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加速制定应急救援、财政补贴、税务补贴、土地使用等专项政策,以支撑低空经济务实发展。
深圳市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优势,在全国率先立法,初步构建起以《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地方法规为基础,以《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政策规划为引领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可借鉴的地方性经验成果。
从全国来看,各地“向天发展”的热情高涨,有26个省(区、市)将发展低空经济相关内容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规划也陆续颁布。但是,我们需要客观和理性地看待低空经济发展,要防止一哄而上、照搬照抄、泡沫化等现象的出现。总体上,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较低。下一步,发展低空经济要找准发力重点。
一是在消费“大众化”上发力。想要从根本上推动低空经济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将其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相较于汽车产业在2023年完成营业收入10.097万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7.6%,全国机动车保有量4.35亿辆,驾驶人达5.23亿人的傲人成绩,低空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2023年,据相关机构测算,我国低空经济规模仅为5000亿元,通用航空器仅3177架,实名登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126.7万架,民航驾驶员执照总数8.6万本,持无人机操控员执照19.4万人。因此,要实现低空产业支柱化,核心路径之一就是形成全民性需求,“大众化”发展是重点。
当前,toB端(面向企业服务)和toG端(面向政府)是现阶段低空经济的重点应用场景。但从发展角度看,无论是“toB”还是“toG”,都有其市场饱和度的“上限”。因此,政府和企业要集中向消费需求广阔的“C端”发力,只有足够多的需求和场景,才能防止出现供给侧过热的现象。下一步,要以航空器购买、飞行娱乐消费、低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场景为支撑,加快航空消费场景的普及化,催生消费需求的大众化,带动消费群体规模化增长。
二是在地方管理上发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政府是发展低空经济的主导者。近年来,地方政府管理方和使用方的双重角色作用愈发凸显。随着空域改革的深入推进、管理政策的不断利好,以及民航局简政放权的务实推进,低空安全管理责任的牵头主体已经出现由军民航逐步向地方政府转移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地方政府将面临安全管控更大的挑战,亟需在安全认知和管理机制上重点突破。管理认知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安全管控观念的重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产业,在经济发展与安全管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对120米以下划设适飞空域为例,已经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反馈情况未能体现出政策的初衷,一些地方政府为减少管控成本,划设范围较少,甚至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另一方面,大部分地方政府对承担低空安全责任明显准备不足,被动管理情况突出,尚未与军民航建立高效的协同管理和沟通机制,对辖区内安全管理的标准、规则、处置方式等缺少进行前置研究。因此,对于低空安全,地方政府“如何管”“如何管好”将是影响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是在保障性人才培养上发力。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是重点。借助成熟的航空人才培养机制,我国低空经济在制造和运营端拥有大量的人才,在此无需赘述。我们要看到,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激增,地方性飞行服务站、低空管控体系的加速建设,可预见的服务保障端人才缺口巨大,特别是地方政府所需的一线管理服务人员。这些人才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如何确保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将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目前,这类人员在我国的数量较少,主要由军民航相关机构进行定向培养和任职,且培养周期长、专业度高。地方政府由于过往很少涉及空域管控职能,所以相关人才培养的渠道较少。相较于军民航航管人员,对地方政府的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性要求更高,既要熟知军民航相关飞行管理规定,也要负责与军民航管理部门对接协调,还要服务于众多企业的经营诉求。因此,要将服务保障端的人才培养与制造和运营端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地方政府主导低空经济发展,省级层面重点在定战略、谋思路、强协调;地市级层面才是低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因此,地市级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空经济方面,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着手。一是盘家底。了解空域。充分了解辖区内空域情况是地方政府在发展低空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要与军民航管理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按照空域情况研究制定可发展的相关产业。摸清财力。低空经济本身具有高投入、慢回报的特点。地方政府发展低空经济是一项长期的投入,在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竞争、低空管控系统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场景运营补贴等方面均需要财政资金支撑。因此,有多少财政资金可投入于低空经济建设,需要地方政府前置研究,。找准定位。结合产业基础,地方政府要找准在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定位,明确在省内、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突出发展重点和优势,避免平均用力。二是重运营。在大部分地区,应用场景培育的优先级应高于生产制造。有人机制造方面,全国已经形成了几个固定的制造集聚区,围绕龙头企业的产业生态体系已初具雏形。在无人机制造方面,广东省产品产值占全国96%以上。因此,针对生产制造类龙头企业招商的成本较高,招引难度大,这是大部分地方政府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挖掘和培育应用场景应,招引运营企业落地应用场景是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要以场景应用为核心,在传统的应用场景基础上,深度挖掘政府主导类和航空消费类场景,大力培育航空消费群体,推动形成以成熟的场景应用带动生产制造、服务保障等产业的落地。三是强管理。深入研判未来低空安全管控的发展趋势,提前谋划部署,要“软”“硬”兼施。“软”主要指建机制、建队伍、建标准。建立与军民航的协同监管机制,明确管理边界,压实各方权责。建立地方政府内部协调机制,明确牵头部门,组建执法队伍,制定特情处置方案等。“硬”主要指建基建、建系统。通过低空管控系统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地方政府在低空管理方面的手段和能力。“低空新赛道”系列文章:
“低空新赛道 中国追梦人”全媒体系列采访之三 | 对话董明:以科技丈量天地
“低空新赛道 中国追梦人”全媒体系列采访之二 | 对话赵德力:从草根发明家到飞行汽车创始人
“低空新赛道 中国追梦人”全媒体系列采访之一 | 对话胡华智:我有一个飞翔的梦想
低空新赛道 | 特稿:低空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建议
低空新赛道 | 民航局颁发全球首张PC!中国eVTOL企业遥遥领先
低空新赛道 | eVTOL适航认证:TC AC PC傻傻分不清?
低空新赛道 | 特稿:如何下好低空经济这盘大棋?
低空新赛道 | 特稿:eVTOL热潮下如何实现多路径突破
低空新赛道 |特稿:展望未来应用场景 中国eVTOL将领跑低空经济新赛道
低空新赛道 |推动引领未来赛道 中国 eVTOL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低空新赛道 | 中国市场为eVTOL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用航空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民航强国必须实现通用航空与运输航空“两翼齐飞”。由中国民航局主管、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主办的《今日民航IFLY》杂志,是专注于通用航空领域的权威、专业媒体,深耕公务与通用航空领域,主动宣传报道和服务行业,积极打造全媒体平台,持续致力于增强公务与通用航空舆论传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