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影像之约 讲好阿克苏故事——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之“新疆行·走进阿克苏”2024短视频创作系列活动扫描

文摘   2024-12-03 18:51   新疆  

  用青年视角、借传媒艺术、讲阿克苏故事……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之“新疆行·走进阿克苏”2024短视频创作系列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的青年学子,深入阿克苏地区,历经8个月的耕耘,创作出119部优质短视频作品,其中75部在网上发布后,全网点击量超1.5亿,转发、转载量达200万,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

7月3日,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之“新疆行·走进阿克苏”GREAT湾区青年影视训练营开营仪式在新和县举行,14名优秀青年,通过混编组队的形式,组成了两支大湾区青年影视创作团队,以新和县和沙雅县为主要取景地展开纪实题材短片和短视频创作。

  此次活动以“青春万里行·大美阿克苏”为主题,围绕“人文历史、美食美景、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民生福祉、文化润疆”六大领域,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创作方式表达了青年学子对阿克苏、新疆乃至时代发展的深切关注与美好憧憬;用视听语言建立起传统与现代、技艺与科技、民族与世界、世界与中国文化的奇妙链接;用时代妙笔勾勒出阿克苏地区多彩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各美其美和多元文化交往嬗变中的美美与共。

  青春流量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

  从体验《在库车当公主的一天》的沉浸欢愉到《龟兹茶馆》的奏乐起舞;从《话大饼》到《海楼抓饭》里拍摄的地道美味;从三代人《诗意栖居柯柯牙》的执着坚守到《爷爷的萨玛瓦尔》代代传承……这些平均年龄25岁的创作者,用青春影像的多重感知,多元展现了阿克苏地区文化和旅游业之间不同场景的互动融合,展示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

  《话大饼》创作团队成员张智超说:“我们通过体验和讲述库车大馕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了这片土地开放包容的内核,也讲述着新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也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本次活动的每一名参与者除了创作者身份以外,还兼任文化体验官、文旅评论员、义务宣传员等角色,他们以“流量”换“留量”,将网络视听文化转化成线下文旅消费新场景,实现以剧造景,着力打造文旅新引擎。

  北京交通大学团队借助AI技术将网络热点话题与阿克苏人文风光、特色果品、克孜尔石窟壁画等元素相结合,让网络流量先于客流量抵达,满足了现代年轻人“种草”“打卡”的兴趣期待;由香港岭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22名师生组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作营,深入新和县、沙雅县,将旅拍、混剪、变装等短视频转化成当地特色文化村落的生动注脚,向世人推介阿克苏非遗项目和旅游打卡目的地。

  ……

  创作中,青年学子重视旅途中的沉浸式体验,采用更具网感的剪辑,通过小人物抒发家国情感、小屏幕展现辽阔疆域、小故事吸引社会关注,成为促进阿克苏文旅发展的积极传播者。

粤港澳三地青年学子走进田间地头,展开短视频创作。

  精品佳作展现阿克苏多元特色

  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创作者不谋而合地采用朴素的纪实手法来捕捉创作核心,以情感共鸣弥合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作品的主题不只聚焦于易于拍摄的美食、美景或人文历史,更多地将视角转向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领域,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串联和一系列感人的画面雕琢,展现出有别于传统新疆题材的表达方式,重点描绘了阿克苏多彩的产业发展图景。

  澳门科技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翌同说:“我们在阿克苏度过了愉快而充实的时光,在采风创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叙事内容和创作视角放在阿克苏独特的人文风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创作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创作的《大唐小唐》、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创作的《我想带国宝回家》两部作品均展现了龟兹石窟研究者以热爱为使命,用青春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的作品《铜器制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作品《爷爷的萨玛瓦尔》,以观察者的视角呈现对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创作的《沙漠明珠》、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的作品《戈壁滩上的种稻人》,着眼于特色农业发展,勾勒出阿克苏鲜明的新农人形象,反映了阿克苏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不难看出,青年创作者不再满足于对技艺的单纯好奇,也不盲目追求流量,他们在叙事内容和视角上的转变,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研究、保护、治理、传播文化遗产的生力军,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

  动情讲述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除了短视频作品中所展现的生动故事外,在创作拍摄过程中,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创作者还与少数民族主人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用镜头记录了阿克苏地区各族群众的生活点滴,让外界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阿克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各族群众真挚的情怀。这些作品不仅为边疆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悟。

  食物里藏着人内心最朴素的情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作品《乌希买里斯的古丽》,从一个女孩的视角记录了拜城县的特色产品——赛里木老酸奶,用镜头展示一碗手工古法酸奶如何串起几代人的情感勾连,将新疆的风土人情铺展在观众眼前。这部作品没有剧本和情节设计,误入镜头的女孩、来帮忙的村民等一切拍摄都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进行。“创作过程中,我们克服语言沟通障碍,描摹酸奶的发酵过程,和被拍摄者相处融洽,甚至拍摄后期情感升温,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们的作品充满温度。”《乌希买里斯的古丽》导演王颖倩说。

  广电新视点中心团队创作的《如此热爱》,聚焦库车市墩阔坦镇雏鹰足球队的小队员们,讲述了他们在简陋的操场上、在田野间、在院子里、在路灯下坚持自己的足球梦,用汗水浇筑那些有激情、有快乐、有梦想、有坚持、有感动的平凡故事。“短视频播出后,不仅让更多受众看到了阿克苏青少年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还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足球的关注。”《如此热爱》总导演王成功说。

  自读懂中国·新青年看中国之“新疆行·走进阿克苏”2024短视频创作系列活动启动以来,致力于“读懂中国”品牌活动扎根新疆,以效果为导向,结合受众的欣赏需求和审美习惯,确立了“团队协同、青年共创”的工作机制,搭建产学研立体化平台,打通国内外多维宣发渠道,探索灵活开放的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关于美食美景、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等类别的作品,用生动的视听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有效扩大阿克苏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将阿克苏的文化底蕴、壮丽景观和蓬勃产业呈现在世界面前,加深了全球受众对这片土地的了解与向往。

  未来,该项活动还将邀请更多专业创作团队与短视频创作达人参与其中,继续用镜头捕捉阿克苏的精彩。“我们期待构建起一个持久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作传播平台,激发更多创意火花,让阿克苏故事在世界各地绽放异彩,实现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赢,共同推动阿克苏地区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说。(来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佳佳

责编:艾克热木·牙生 

审核:申   军

终审:吕菊萍

投稿地址:https://tmcn.xjmty.com/wusxmcn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65120200004

乌什零距离
介绍乌什县,我最全面;说明乌什县,我最深刻;解读乌什县,我最权威。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512020000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