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总是经不住琢磨。
今天正好做测试,江阴的孙柯寄来一个轻钙样品,让我看看沉降体积。
说实话,轻钙和重钙,在我眼中,其实就是粉体中碳酸钙的两个分枝,如果说主要差异,那就是:
轻钙采用化学制备,物理结构也属于方解石晶体结构,而化学结构稳定性较差,存在游离碱析出等,超出物理结构的范畴的问题。有些物理加化学的意思。
重钙是矿石研磨,相对化学结构稳定。只是相对。其实重钙常温常压下的方解石晶体结构,但在高压研磨中,可能会生成方解石的另外晶体结构:文石晶体结构等,其实也不稳定,只能说是相对而言。
轻钙看起来通透感强,可能是方解石矿物晶体太小。而作为同样方解石晶体构成的重钙,看起来则厚重感强,原因可能是蓬松度或体积较小,其次是常见重钙的品位低。如果换成高品位的矿物晶体,如大方解石,研磨到1000目左右,通透感也强。
另外提一句,方解石矿物晶体,具有双折射率,也可能是重钙具有一定遮盖能力的原因。
如果产品性质与结构间是多种变量的函数关系,那么,轻钙就需要对化学酸碱性做修正,而其它方面,其实就是物理态结构的相对均匀与不均匀,对应的化学基团的均匀度差异而已。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流变学会假设连续性。其实非连续才是常态,而连续只是个别情况。
轻钙上游的各种炼制等等问题,总结就是:上下关系脱节。
比如重钙,你首先要搞清楚粉体物理结构的数量和分布,然后将物理结构转变成化学结构,然后对应下游应用,都要量化。这样每个物理结构对应化学结构,对应应用性能,一条线索,理清。
轻钙也是如此,但是需要将连续与不连续分布搞清楚,最后用量化数据去建立应用统计大数据库,平时检测依据数据库的统计值,同时不断用市场检验的数据去修订。
想起去乐美,技术人员抱怨轻钙的复杂,想想还是基于应用的标准数据库资料的缺失,没有形成明确的检测标准。未知的现象才令人生畏。
现在有大量基于应用的量化数据支撑,很轻易就知道沉降体积的内在意义,以及与结构的关系。另外,沉降其实和触变,是殊途同归。就像分散性和团聚一样。那么其应用就显而易见了。请大家想想,如何让重钙具有很高的沉降体积,并且和轻钙类似的应用性能?
方向正确,不会走错路。
总结:
1、粉体的物理化学结构与性能高度相关。
2、基于应用的标准需要大量应用案例去支撑。
3、机理决定路线正确与否。
4、推荐,工业重质碳酸钙物化结构与应用性能,一书。
有问题请留言,无事建议不要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