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见证 | 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感人事迹

政务   2024-11-07 20:03   北京  


编者按 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艰险越向前。公安队伍有着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更是一支英雄辈出、正气浩然的队伍。一代代公安民警辅警为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而英勇奋斗,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的无限热爱。

热血铺就忠诚的道路,榜样指引前行的方向。《人民公安报》成立40年来,始终聚焦先进典型,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通过宣传英模典型的感人事迹,有力激发了广大公安民警辅警踔厉奋发、昂扬奋进的勇气和力量。刊发多位记者编辑的采访手记,讲述他们参与海地中国维和警察、任长霞、潘东升、张子权、史礼海等公安典型宣传报道的经过,致敬公安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手中之笔告慰烈士在天之灵


□记者 刘学刚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0年1月13日上午,人民公安报社每天的编前会正如常进行。时任总编辑助理孙宝叶起身出门接了个电话,几分钟后,她返回会议室,面色凝重地告诉大家一个不祥的消息——当天凌晨,海地发生7.3级地震,中国赴海地维和工作组8位警察在地震中被坍塌的大楼掩埋,生死未卜!

错愕、震惊、担忧,写在每个人脸上。

8位同志中好几位是报社的熟人——

时任公安部装备财务局局长朱晓平临行前一天,刚刚接受了公安报记者的专访;时任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临行前,专门到报社协商纪念中国维和警察十周年报道事宜;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干部李晓明和报社记者是面对面的邻居;担任我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宣传官的钟荐勤是报社通讯员……

而我和朱晓平,更是有一段渊源。2007年6月28日,作为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采访团成员,我们受到了时任中联办警务联络部部长朱晓平的热情接待。朱晓平高大儒雅,平易近人,见到“娘家”来人,格外亲切。他特意安排给我们腾了一张办公桌用于写稿。这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实属不易。

大家一面为8位战友祈祷,一面密切关注事态进展,一股大战前的紧张气氛蔓延开来。

4天后,噩耗传来,8名同志确认全部遇难。

当时,我作为采访部主任,强忍悲痛,带着深切的怀念投入到采访报道中,冀望用手中的笔,告慰战友的在天之灵。

从17日开始,报社决定,调整采编运行机制,白天只留一小部分采编人员值守,其余人值守夜班。

报社指派一名专职编委到公安部机关办公,参加公安部每天上午的宣传工作例会,重要精神直接向总编辑汇报,另外派出6名记者24小时轮流驻守公安部发言人办公室、指挥中心等部门,保证“不漏掉任何信息”,争取拿到第一手信息。报社还紧急抽调8名精干记者,采访8位维和战友的同事和家人。8位记者连夜奋战,采访当天即完成了8篇人物事迹通讯。

党中央、国务院对前方抢救工作高度重视。1月16日16时30分,经过救援前线几昼夜艰苦奋战,大家最不愿面对的结果还是出现了——海地现场发现第一具遗体。那天的夜班,我们是在无比揪心和悲痛中度过的。

1月17日3时56分,前方救援队伍在搜救现场发现了最后一具遗体。消息传回国内,已是北京时间凌晨5时左右。社领导果断决定,放弃之前的常规方案,用全部四个版推出纪念特刊,二、三版两个整版刊登了8位烈士的事迹,报头和一版套黑印刷。

当天,尽管报纸付印时间推迟到了上午9时,但报纸出版后引起的反响始料未及。这期报纸也创造了一项宝贵的纪录——在国内所有日报中,《人民公安报》成为首家发布8名维和警察遇难消息并同时推出纪念特刊的平面媒体。在1月20日烈士遗体告别现场,数千份《人民公安报》纪念特刊被悼念的民警和群众争相传阅。

看到这一幕,已经连续工作了3昼夜的我,在悲痛之余产生了一丝丝欣慰——我和报社的同事们,以我们的方式,表达了对逝去战友的哀悼和纪念。



海地维和八烈士简要事迹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海地共和国遭遇了200年来最强烈的7.3级地震,联合国特派团总部大楼发生严重坍塌。正在这里与联合国官员商谈维和任务的公安部赴海地维和工作组和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8位警官,不幸被埋在大楼的废墟中。

经过60多个小时的不间断搜救,遇难的8位警官全部被找到。他们是: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


寻访英雄足迹 探觅忠诚故事


□记者 李刚

2004年4月14日,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任长霞在侦破命案途中遭遇车祸,因公殉职。

2004年5月,在任长霞同志牺牲后不久,我受命奔赴河南郑州,来到英雄生前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土地上,寻访英雄的足迹,探觅英雄成长的轨迹。

这是一次永远无法与主人公直接面对面交流的采访,这是一次时刻涌动着感动和敬意、泪水和震撼的采访。采访近10天后,《人民公安报》以3个头版头条推出系列人物通讯报道。

系列报道之一《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生动反映任长霞和群众的亲密关系——“突然,人群中挤过来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拿着一条大红的纱巾,径直走向任长霞,笑着将红纱巾系在她的头上。任长霞非常高兴,脸上呈现出了略微的红晕,明显带着女人的娇羞。她笑着大声问正在看着自己的父老乡亲:‘今天我好看不好看?’说完更加甜蜜地笑着,身边的同事也笑了,面前成千上万的群众也笑了……那一刻,她笑得那样灿烂,就像一个在自己父母跟前撒娇的乖女儿。”

系列报道之二《把青春献给公安事业》生动展现这位传奇女局长一心为公、守护一方的牺牲奉献和赢得的百姓口碑:“老百姓在市公安局大院门口等着,见到我出来,纷纷围上来,争着要和我说说话,都想夸夸他们的好局长,都想问问:这么一个大好人,咋就走了呢?”

系列报道之三《谁说女子不如男》生动回顾任长霞铁腕治警、扫黑除恶、屡破大案的传奇经历:“女刑警本来就不多,当卧底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任长霞多次主动请缨深入虎穴乔装侦查。”“任长霞注重探索和积累办案经验,凭着自己娴熟的预审技能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审理了大量各类刑事案件。”

20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着这次采访和这组报道,在采访对象一次次动情的讲述中,我听到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受到了任长霞同志的忠诚与信仰、热爱与奋斗、奉献与牺牲。用心用情的深入采访,化为动心动情的写作,系列报道得到多方好评,为宣传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增添了厚重的一笔。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还对我进行了采访。

回想这次采访,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到现场才会受触动被感动,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公安新闻工作者扎根警营生活,才能让作品有更强的传播力与生命力。



任长霞简要事迹

任长霞,女,1964年出生,河南省睢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一级警督警衔。2004年4月14日,任长霞在侦破案件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牺牲。任长霞投身公安战线21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共破获案件3000余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4000余名。任长霞多次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十大女杰。2004年,她被追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任长霞入选“100位重要英雄模范名单”。


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记者 阮仕喜

2024年4月10日,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民警史礼海为了保护群众,毅然决然用胸膛挡住犯罪嫌疑人刺向群众的尖刀。群众得救了,史礼海却永远倒下了。他的英勇壮举令人感动。年仅33岁,一位优秀的民警就这样牺牲了,可他的小孩才1岁多,可想而知其妻子、父母、亲人将承受多大的压力。

获悉史礼海同志牺牲的消息,我的心情特别沉重。我立即将此情况向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领导报告,前往史礼海工作过的勉县公安局茶店派出所、西乡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采访史礼海的英勇事迹。

记者阮仕喜在翻阅史礼海工作日志。

今年4月14日,我从西安出发乘坐高铁到达汉中火车站,与当地同志对接,确定采访行程路线。到达茶店派出所后,史礼海生前两任派出所所长、战友讲述了史礼海的事迹。我还采访了两个社区警务室的民警、多名社区干部及部分群众代表。

4月16日,我乘车来到西乡公安局,采访了城北派出所所长,当晚出警民警谢林、辅警范可,并与史礼海妻子进行交流,全面掌握了史礼海英勇事迹的第一手素材。4月21日,《人民公安报》一版头条刊发了人物通讯《黑夜里,他冲上前挡住刺向群众的尖刀——追记西乡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四级警长史礼海》,并配发评论文章,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在采访中,我深深记得西乡县公安局领导的一句话:“史礼海以对党的忠诚之心,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平凡岗位书写忠诚;以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英勇无畏、冲锋在前,用鲜血和生命擦亮警徽。他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先锋典范,是西乡公安的杰出代表和英雄楷模。”这是当地全体民警辅警的心声,也是我此行最深切的感受。



史礼海简要事迹

史礼海,男,中共党员,1991年出生,生前系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四级警长,二级警司警衔。2024年4月10日晚,史礼海在犯罪嫌疑人持刀行凶的危急时刻,为保护现场群众,挺身而出制止犯罪,不幸被刺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年仅33岁。史礼海牺牲后,中央政法委印发通知,号召全国政法机关和全体政法干警认真学习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陕西省委追授他“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陕西省政府评定他为烈士,陕西省委政法委、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追授他“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称号。


我被英雄情怀深深打动


□记者 郑宗昌

张从顺、张子权父子跨越26年的先后牺牲,让无数人为之泪目。

2021年1月14日,公安部派出调研组赴云南临沧专题调研张子权先进事迹。我作为成员之一随同前往。调研组组长要求我要应采尽采,为以后宣传积累更多素材。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走进了张子权的家庭,采访了他的母亲、妻子、兄弟,走进了张子权的单位,采访了他的同事、他父亲的战友。

记者郑宗昌在采访张从顺、张子权父子典型事迹。

走进临沧市镇康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我掌握了很多独家一手材料。镇康县是张子权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他两次参与扶贫工作的地方,更是他的父亲张从顺工作、战斗、牺牲的地方;耿马县孟定镇则是张子权办理最后一案积劳成疾的地方。

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我跟随英雄的足迹,逐渐走进了英雄多面而广阔的世界,为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为英雄的信仰所震撼。那一幕幕采访中的场景不时在我的脑海中闪回。

“能有时间多陪陪家人。”这是张子权生前最大的心愿。大哥张子成从手机里翻出张子权为全家做的最后一桌子菜的照片,这些菜虽然都是家常菜,但菜品齐全、搭配合理,能看出张子权非常用心用情。

在张子权家,张子权的妻子李莲超拿出一本本全家的相册,一本本张子权的笔记本,张子权用过的十几年前的军用水壶,搬家也舍不得扔掉的塑料小板凳,特别是手机里的那一条条短信,看着让人心碎。

“我们还没吃饭呢,等人,天都黑好久了。”这是2020年12月3日,张子权发给妻子的最后一条微信。

当时,他5岁的女儿不知道什么是牺牲,每天晚上拿着手机哭着给爸爸发微信:“爸爸,我和妈妈好想你,你快点回来。”“爸爸,你出差辛苦了,回来你先休息一下再陪我玩好不好?”……

在镇康县忙丙乡蔡何村村委会,我走进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接待室,从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张子权和其他两位同事就是挤在这里,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一呆就是13个月。身有残疾的村民袁忠汉这几年日子好过了,每年杀年猪前,都打电话邀请张子权去他家,张子权一直说忙。“去年12月份,我杀年猪的头一天,打电话给他,接电话的是他妻子,说子权前一天已经走了……”年近花甲的老袁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在孟定镇,耿马县公安局副局长俸金祥告诉我,就是在这里,张子权和战友们连续奋战22天,成功突破一起专案关键人物。案件有了突破性进展,张子权的身体却亮起了“红灯”。其后,为全链条打击跨境犯罪团伙,张子权又与战友辗转多地,直到猝然倒地,走完了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本次采访细节多、场景多、对话多,很多在后期的写作中都进行了直接引用,真实而生动,引起了强烈共鸣。相关报道里面的很多细节被多家媒体引用。《人民公安报》和《人民公安》先后刊登系列通讯,让更多的人读到了英雄父子的故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为营造学习英雄、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围贡献了力量。



张从顺、张子权简要事迹

张从顺,男,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1965年参加公安工作,生前系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公安局军弄派出所所长,二级警督警衔。1994年9月1日,张从顺在侦办一起跨国贩毒案中勇斗毒贩,遭犯罪嫌疑人暴力反抗,为保护战友壮烈牺牲,被评定为革命烈士,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张从顺之子张子权,中共党员,1984年出生,2007年参加公安工作,生前系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一级警司警衔。2020年12月15日,张子权在参与侦办一起重大专案中超负荷工作突发疾病牺牲。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蓦然回首 他在灯火阑珊处


□记者 付静

我与他素未谋面,但每次提起他的名字,仿佛是在讲一位老熟人的故事。

2021年9月25日,原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潘东升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突发疾病去世,生命的钟摆戛然而止。半个多月后,我来到潘东升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一路追寻他的足迹。

记者付静在采访潘东升典型事迹。

如何报道好一名已经离去的公安局长?无法面对面,能做的是从跟他相关的人、事、物中一点点去寻找印记,去还原人物形象。

抵达福州的第一站,我便来到潘东升生前的办公室,希望在这个他长时间待过的空间中,感知他的“温度”,想象他工作的模样。办公室还保留着原来的陈设,整洁、简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黑色尼龙公文包引起了我的注意,包的表面已经破损,提手也脱了皮。我不禁发出“一个公安局长竟如此简朴”的感叹。一旁的民警告诉我,这个包是潘东升在参加晋监培训时学校配发的,他用了整整13年。

为了能与潘东升跨时空“对话”,我努力寻找跟他相关的物品、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其中,一段视频中,潘东升的一句话击中了我——“如果哪一天,哪一名民警看到我在哪个饭局上,你过来扇我两个耳光”。那一瞬间,大家口中清正廉洁、“不赴饭局的公安局长”的形象一下子立了起来。

如果说这些跟潘东升相关的“物”,让我在物理层面跟他足够接近,那么对相关人物的采访,则让我在精神层面离他更近一些。聆听同事、亲人、普通群众的讲述,我看到了一位铁骨柔情的公安局长。

潘东升是“硬气的”。面对特大泥石流灾害,五天四夜里他与救援人员在泥浆中并肩战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他拍着胸脯对民警说:“你们放手去干,有压力我来顶”。在做完重大肺部手术后第7天,他就从病房回到工作岗位……

潘东升是“柔软的”。去基层调研,他会把手伸到民警备勤室的被子里摸一摸潮不潮。在常去的小理发店里,他和百姓拉家常,群众都说他“没一点官架子”。随身携带的破旧的钱包是30年前妻子送给他的,里面夹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照片……

一路追寻,一路感动。最终3篇系列报道在《人民公安报》刊发,向读者全方位讲述潘东升的故事。不久后,潘东升被追授为“时代楷模”。我坐在电脑前观看云发布仪式。璀璨的灯光下,他微笑着、挥着手的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他是一位闪着光的英雄,更是一位相识多年的熟人。那一刻,记者的使命感萦绕心头,我有幸能够记录一位“时代楷模”的故事,更有幸可以用手中的笔传递楷模的温度与力量。



潘东升简要事迹

潘东升,男,1964年出生,福建省平潭县人,中共党员,生前任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一级警监警衔。2021年9月25日,潘东升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57岁。潘东升被追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1年11月,中央宣传部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从警37年,潘东升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将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公安事业,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谱写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生命赞歌。



-END-

作者:刘学刚 李刚 阮仕喜 郑宗昌 付静

编辑:陆瑞兰
审核:王一伊
签发:王莉莉
微信ID:MPSNewsMedia

公安部新闻传媒
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官方账号:权威发布公安新闻,全媒报道平安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