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军的反击
在攻克科尔比之后,西班牙军队不再发动大规模的围城战。在鲁瓦耶以西的蒙迪迪埃(Montdidier)一带,以及亚眠附近,法军和西军爆发了许多小规模的遭遇战。此后最大规模的战事发生在8月末,韦斯率领数千西军向蒙迪迪埃发动攻击,但没能成功夺取城镇。自7月初战役发动以来,西班牙军队在接连攻克数座要塞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弹药,同时也需要像这个时代的其他西欧军队一样在占领区征收(或是说劫掠)来满足军队以及大批随军的妇女、儿童等非战斗人员日常的吃穿用度。西军还需要分配兵力守卫已经占领的法国要塞和城镇。[1]这些行动都占用了大量西军的可用兵员,使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再次集中力量扩大占领区,给法国方面集中力量发动反击的机会。
从8月4日国王召见各界人士展开动员起,除去向富有的权贵们紧急征收的战争税,从首相黎塞留、各部大臣、政府中担任官职的穿袍贵族,再到工商界人士、教会组织,甚至是大学,都在国王的请求下进行捐款供养军队。据说在仅仅10天内,国王单单从巴黎就筹集到了可供12000步兵和3000骑兵维持3个月的资金。而巴黎附近的乡村地区和其他城市也自发动员了1万人。像昂古莱姆公爵[2]这样老资格的贵族、新教徒将领例如拉福尔斯公爵[3]和沙蒂永公爵[4],甚至于在几年前参与叛乱的王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5]都被安排了有关军政的重要任务。8月16日,黎塞留在呈给国王的报告中提到他希望能从多勒前线撤下3000骑兵和6000步兵,并在随后的信件中提到这些部队将会和“皮卡第”和“纳瓦拉”两个老军团[6],还有一个名为“Cunighen”的苏格兰团,连同苏瓦松伯爵的部队汇合。而新动员的部队则作为预备队。不仅如此,亚眠、阿布维尔(Abbeville)等索姆河下游的主要城镇的守备力量也得到强化。
注:位于巴黎西岱岛上的司法宫,位于广场中央的建筑为圣礼拜教堂。司法宫是巴黎高等法院和审计法庭的所在地
法军在8月新动员的力量至少有3万人以上。用路易十三自己的话说,他从巴黎附近动员了“12000到15000步兵和大量骑兵”,并且还有“10000到12000步兵和3000骑兵”从诺曼底被动员用于加固前线防御。[7]8月17日,国王视察了距离巴黎约50公里的桑利斯(Senlis)。此处位于瓦兹河南岸,是新动员法军的集结地。随后又提到在巴黎及其附近动员了12000步兵和1200骑兵,在诺曼底动员了8000步兵和2000骑兵,在布卢瓦动员了4000步兵和500骑兵,“其他省份亦然”。[8]如此迅速的动员同时也意味着武器装备和弹药压力的陡然增加。苏瓦松伯爵在在8月18日前后向黎塞留索要“大炮、战斗用的弹药,和装备”。21日黎塞留呈给国王的信中也提到炮兵总管梅拉耶公爵正在致力于解决火药不足的问题。不过此时,巴黎的防务显然在如此雄厚的兵力支持下已然无虞,国王和黎塞留等人开始着手执行将西军驱逐出法国领土的计划。
8月末,在桑利斯和贡比涅一带集结的法军数量已经极为庞大。当时对这支军队的有效兵力的估计大约为30000步兵、12000骑兵和30门火炮。[9]关于这支大军中的骑兵有比较详细的记述记录他们的来源,但军中的步兵包括大量巴黎附近新动员的步兵,不仅时人有不同说法,就连同一人也可能给出不同的数字(如前提到路易十三所述)。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有2个老军团的大约2500步兵、来自多勒前线的约5000到6000步兵,以及苏瓦松伯爵麾下从索姆河败退下来的数千步兵为旧有的部队。由此可以估计加入桑利斯大营的新动员步兵的实际人数大约在1.5万至2万人左右,虽然如果要算上高额的非战斗减员,其数字应该要更大一些。9月1日,国王和黎塞留先后离开巴黎,前往法军集结处,亲自参与反击行动。9月13日,桑利斯的法军在王弟加斯东的指挥下渡过瓦兹河,贡比涅的法军也在苏瓦松伯爵的指挥下同时向北进军。此时西班牙军队除了加固科尔比的防御外并没有其他大规模行动,其兵力据路易十三估计也已下降到大约1.8万人。
法军的大战略是将大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围攻科尔比,另一部则利用有力的骑兵主力向撤退的西班牙军队发动进攻。9月18日,法军加斯东军团轻松地夺回了防守空虚的鲁瓦耶。加斯东希望从佩罗讷迂回切断西军的后路,但他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才抵达目的地。泥泞的道路也给法军的物资运输带来了很大麻烦。当国王在24日抵达鲁瓦耶时,沙蒂永公爵在觐见时声称佩罗讷的法军已经有一天半没有面包吃了,他们自从抵达那里后也没有按预期发起行动。一直到27日,法军才在路易十三的催促下向科尔比进军。然而,西军主力早在21日就已拔寨撤退,在26日部署于亚眠西北约30公里处的贝尔纳维尔。过大的军队规模是法军行动迟缓的一大原因。黎塞留在22日寄给沙维尼伯爵的信件中承认皮卡第前线的法军过多,应当“减少步兵的数量”。[10]
10月初,法军才从各个方向包围科尔比。2日,大约2万人在加斯东和苏瓦松伯爵的指挥下进军到亚眠附近,逼近亚眠西北的西班牙军队。当国王和拉福尔斯公爵指挥的最后一支大约1.2万人的法军抵达科尔比附近后,国王、黎塞留以及各将领最终决定召回加斯东,让苏瓦松伯爵率领2.2万法军监视西军的动向,而其余部队开始构筑在索姆河南北两岸环绕科尔比的围城阵地。不过最终法军和西军之间也没有爆发决战。
此刻科尔比城下的法军面临的情况,已和大约一个半月前西班牙军队包围科尔比时的情况大有不同。法军从索姆河撤退时,黎塞留在信件中多次提到或是下令要求法军破坏沿途的磨坊,迁走乡村地区的居民。再加上此前整整一个月西军都在皮卡第畅通无阻,他们通过劫掠和强征补给等行动也极大破坏了这一地区承载军队的能力。不仅如此,一旦冬季到来,寒冷、饥饿和逃兵就会让法军的围城变为一场灾难。
注:描绘科尔比围城战的油画和地图。油画原藏于黎塞留城堡,现存于博物馆;地图的上方为西方,其本身没有图例,基于路易十三的史官René Bary在一本手抄本中给出的地图绘制
正如发动战役之初枢机主教-亲王费尔南多所期望的那样,法国在军事压力下的确和西班牙方面展开和平谈判。黎塞留在10月8日强调了法国的核心立场:1)法国保留此前在曼图亚继承战争结束时获得的皮内罗洛(Pinerolo)。2)在曼图亚问题[11]上不做出任何妥协。3)保障瓦尔泰利纳(Valtellina)和格里松斯(Grisons)[12]的归属权不发生改变。4)恢复阿尔萨斯和特里尔[13]的归属权。5)关于洛林,要么洛林公爵从属/隶属于国王(relever),要么法国继续作为三主教区[14]的“保护者”。关于第五条,黎塞留认为这是唯一可能在和谈中遭遇困难的问题。前四条谈判要点基本上都要求法国和西班牙乃至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战争以恢复战前态势的条件结束。第五条虽然也是基于战前态势提出的条件,但同时也试图让洛林公国从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国变为法国的封国。[15]
从黎塞留提出的和平条件来看,法国的立场总体而言是相对保守的,这也同严峻的战争形式相吻合。虽然笔者没有找到关于此次谈判的更多细节,但从历史结果上来看,谈判显然是失败了。
10月中旬,黎塞留从后方向亚眠调集重炮,并和国王先后视察了科尔比的围城阵地。西班牙野战军似乎继续在法军附近活动,并且几次让法军误以为遭到突袭。15日夜,法军得到消息,据称韦斯率领6000西班牙骑兵即将向科尔比外的法军围城阵地发动袭击。苏瓦松伯爵、王弟加斯东,甚至是国王本人都披挂上阵,法军各部也进入战斗状态,但西班牙军队始终没有出现。16日,法军才得到消息称枢机主教-亲王费尔南多已经率军返回阿拉斯附近,撤出了法国领土。关于西班牙军队可能向科尔比发动一次解围行动的假情报始终困扰着法军。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西军士兵逃出科尔比城向法军投降,似乎证明了城内的情况不容乐观。围城方同样急于结束这场战役。在11月初,黎塞留多次致信国王等人,表达了尽早结束围城战的意愿。原因之一诚然在于继续围攻所需的巨大花费:沙蒂永公爵称在一次突击前进行的工事准备就需要28万利佛尔,而布置20门火炮还需要额外1万利佛尔的花费。这些钱已经无法通过中央财政补齐,而需要从临近的城镇直接征收,例如加莱、阿布维尔和鲁昂。在11月1日呈给国王的信中,黎塞留也强调了财政问题的紧迫性。他称“即便我们尽可能地借钱,在布里翁先生[16]送来军费之外的至少20万法郎前都会分毫不剩。”[17]除去财政花费外,巨大损失也让法军不得不需要更多新兵进行补充,而这些损失主要来自于疾病和逃兵。
这场令双方都精疲力竭的围城战最终以法军的胜利而告终。11月9日夜,一名鼓手从科尔比城内来到丰特内伊侯爵的军营,声称自己受命于城中的西班牙总督,要求和法军谈判投降条件。西军要求向费尔南多枢机主教通报他们目前的状态,并在8天后将要塞移交给法军。西军在撤出要塞时要击鼓、点灯,并展示自己的旗帜等标识物。他们还要求带走两门火炮以及足够运送其伤员和行李的马车。其中一些条款在法军方面看来并不可接受,因为不论是将情报递交给敌军还是允许有8天的间歇期都可能让战局产生更多变数。经过谈判,8天的间歇期被缩短至3天,西军希望向费尔南多枢机主教通报情况的请求也被驳回。法军最终在1636年11月14日夺回了科尔比。法军夺回科尔比基本上意味着1636年法国和西班牙间在皮卡第战事的结束。西班牙军队对法国的入侵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们没能取得预先的战略目标,不论是进攻巴黎以求速胜,还是在皮卡第地区建立一个稳固的据点来将战火烧至法国境内。然而,法国人所获得的这场代价高昂的胜利并没有成为战争的转折点。同西班牙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1] 关于三十年战争期间的西欧战争模式,可参考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刘克俭、刘卫国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第178-209页。
[2] Charles de Valois-Angoulême, duc d’Angoulême
[3] Jacques Nompar de Caumont, duc de La Force
[4] Gaspard III de Coligny, duc de Châtillon
[5] Gaston de France, duc d’Orléans
[6] 15至17世纪早期法国陆续建立的6个永久性质的步兵团,在编制上比当时的普通步兵团(多为战时临时组建)更大。
[7] Poëte, Marcel, Paris devant la menace étrangère en 1636, Perrin, 1916, p. 294-295
[8] Poëte, Marcel, Paris devant la menace étrangère en 1636, Perrin, 1916, p. 302-303
[9] Poëte, Marcel, Paris devant la menace étrangère en 1636, Perrin, 1916, p. 324, 及Ledieu, A. Deux années d’invasion en Picardie, Alphonse Picard, Libraire-Editeur, Paris, 1887, p. 117
[10] Avenel, Denis-Louis-Martial. (Ed.), Lettres, instructions diplomatiques et papiers d’état du Cardinal de Richelieu, Tome V, 1635-1637, Imprimerie impériale nationale (Paris), 1853-1877, p. 586-587
[11] 曼图亚继承战争后,法国支持的继承人取得了曼图亚公爵之位。
[12] 格里松斯即今瑞士格劳宾登地区,瓦尔泰利纳也属今瑞士,前者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与法国结盟。法国和哈布斯堡家族就瓦尔泰利纳地区的归属曾爆发战争(1620-1626)。1636年时有法军在这一地区活动。
[13] 阿尔萨斯地区的主要城市联盟“十城同盟”(Décapole)在三十年战争中寻求法国保护,时任特里尔大主教菲利普·克里斯托弗也是法国盟友。1635年法国向西班牙宣战的主要理由即西班牙军队占领了特里尔并囚禁了大主教。
[14] 亨利二世于1552年占领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三主教区。
[15] Avenel, Denis-Louis-Martial. (Ed.), Lettres, instructions diplomatiques et papiers d’état du Cardinal de Richelieu, Tome V, 1635-1637, Imprimerie impériale nationale (Paris), 1853-1877, p.610-614
[16] Claude de Bullion,时任法国财政大臣(Surintendant des Finances)。
[17] Avenel, Denis-Louis-Martial. (Ed.), Lettres, instructions diplomatiques et papiers d’état du Cardinal de Richelieu, Tome V, 1635-1637, Imprimerie impériale nationale (Paris), 1853-1877, p.649
| 主要参考文献:|
1.Michaud, J.F., Poujoulat, J.J.F. (Ed.), Nouvelle collection des mémoires pour servir à l’histoire de France depuis le XIIIe siècle jusqu’à la fin du XVIIIe siècle: Deuxième Série, Tome VIII, Mémoires du Cardinal de Richelieu, 1838
2.Avenel, Denis-Louis-Martial. (Ed.), Lettres, instructions diplomatiques et papiers d’état du Cardinal de Richelieu, Tome V, 1635-1637, Imprimerie impériale nationale (Paris), 1853-1877
3.Pécheur, Louis-Victor. Histoire de la ville de Guise et de ses environs : de ses seigneurs, comtes, ducs, etc., Tome II, Papillon, Imprimeur et Lithographe, Vervins, 1851
4.Beauchamps, comte de, Laurens, H., (Ed.), Louis XIII d’après sa correspondance avec le Cardinal de Richelieu, Librairie Renouard, Paris, 1902
5.Parrott, David, Richelieu’s Army: War,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France, 1624-164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Poëte, Marcel, Paris devant la menace étrangère en 1636, Perrin, 1916
7.Thiéry, Maurice. Étude d'histoire locale. La forteresse du Catelet, Imp. du Guetteur, 1907
8.Coët, Émile, Histoire de la ville de Roye, Tome I, H. Champion, Paris, 1880
9.Compiègne pendant l’invasion espagnole, Imprimerie Henry Lefebvre, 1896
作者:Άννα Κομνηνή
编辑:Uruk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您的持续关注将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