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讲那西湖的事情——西湖1949-1999”大型展览在西湖博物馆开幕!

财富   2024-11-22 16:28   浙江  


如今,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为西湖山水园林的美妙所惊艳。然而,你可知道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西湖是如何从山光湖塞、文物凋零、景点破败,转变为中国风景园林的代表、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地的?这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又隐藏着哪些西湖变美的秘密?



“听他们讲那西湖的事情——西湖1949-1999”大型专题展览在西湖博物馆开幕,即日起至12月20日正式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参观。此次展览也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系列展览之一。展览以“人民的西湖”理念和实践为核心,聚焦西湖的保护与管理,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治理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命题,探索总结“中国智慧”。



11月21日上午,胡理琛、施奠东、陈文锦、林福昌、张延惠、刘延捷等六位展览讲述人来到展览现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金荷仙,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施德法,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小辉,副局长唐宇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陈林,市园文局原副局长朱坚平、吕雄伟以及浙江省、杭州市风景园林界相关专家学者共六十余名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



听他们讲鲜为人知的西湖往事


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首次邀老一辈的风景园林人集体现身讲述,以面对面讲故事的形式,将他们的传奇经历、所思所感,借助视频、声音、图文和实物,于一个展览中予以呈现,使身处2024年的我们体会到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浓浓人情味。


从新中国成立后,西湖第一代管理与建设者余森文,到随后的施奠东、陈文锦、胡理琛、林福昌、刘延捷、张延惠这七位资深风景园林人,他们分别从开创奠基、生态修复、文化建设、城湖格局保护、景区规划设计、太子湾造园、西湖管理这七个方面,呈现了20世纪西湖一系列重大蜕变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历程,为我们揭开西湖转变的秘密。



此外,本次展览现场还首次对外展出了众多极具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视频、图片。观众能够看到多个专门采访拍摄的独家视频,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资料与实物,还有著名摄影师的西湖精美照片。


“人民的西湖”是怎么炼成的

我们要建设一个怎样的西湖?面对当时百废待兴的城市和破败不堪的西湖,管理和建设者就亟待回答这个难题。西湖没有走传统的古典园林的老路,也没有照搬复制西方的公园模式,而是融汇古今中外,走出了属于西湖的一条大道。



展览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西湖实践”的五大亮点:这里开创了“社会主义大园林”思想与实践,“要借这样开放式的园林,为大多数人服务”,最终成为开放、共享的世界遗产地;开启了新中国城市中最早的大规模生态修复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十年中就植树2000多万株;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审美胜地,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孕育和推动了中国独特的管理体制“风景名胜区”的设立,结束了自然与文化遗产无统一管理的历史;这里还走出了城景共生、人景和谐的美丽中国风景园林之路,促使保护西湖山水格局和景观风貌形成了科学制度和全民共识。



“西湖的变化和成长,贯穿着民族审美、开放共享、文化与自然融合、城市与景区共生的精神,是政府力量、专业人员、普通百姓共同建设维护的结果。”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李如生在展览序言中表示,西湖的成长正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杭州实践,也是践行“百姓园林 共享风景”的生动经验。今天回顾这段历史,也是要传承这种精神,共同呵护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共同营造百姓共享的风景园林,共同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谱写美丽中国的风景园林篇章。



“回顾一年多来准备这次展览的过程,策划和执行团队一直处于一种深深地感动之中,为杭州的老一辈风景园林人所感动,甚至为之潸然泪下。”展览策划机构“杭州风景人工作室”的创始人陈大卫表示:把这份直指人心的感动以及这段少为人知的历史,挖掘、表达、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西湖背后的故事,是穷尽心力举办这次展览的原因和动力所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也希望能够以此次展览,向一代代的西湖保护与建设者致敬,向杭州这座光荣的城市致敬,向伟大的祖国致敬。



七个人,七篇故事

余森文:“开创篇”


“古代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要为大多数人服务,游览空间要大,是社会主义的新园林、大园林。”西湖有幸,遇见了余森文和以他为代表的第一代建设者。


“听他们讲那西湖的事情——西湖1949-1999”专题展览的第一部分“开创篇”,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疏浚西湖,让西湖恢复了天生的秀美;建成了花港观鱼、柳浪闻莺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大园林,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城市植物园、开放式花圃,开创了西湖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大园林建园思想和造园手法,形成了西湖“植物造园”传统和独特的园林植物配置艺术;为西湖和杭州保护规划出台了12部法令,形成了一系列风景园林的原则、规范、制度,为以后形成保护西湖的基本法规和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施奠东:“生态篇”


“西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在“生态篇”中,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原局长施奠东在视频中说,从1800年以后,西湖几乎有150年没有很好治理,1949年的时候,湖淤塞了,山光秃秃的,所以叫山光湖塞。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开启生态修复、重整湖山。


1949年开始,杭州在全国首创大规模植树造林,种下的数千万棵让西湖和杭州郁郁葱葱,预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杭州将有百万株百年古树;1952至1958年,西湖完成“史上最大规模疏浚”,西湖平均水深从0.55米增加到1.8米;6年时间就挖了720万立方米的淤泥,相当于70条苏堤。20世纪80年代,西湖植物景观体系构建,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四季交替绽放飘香;引水钱塘江,西湖成了活水碧波盈盈......1988年全市出动抗击“八八台风”,抢救了数万棵被吹倒的树。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陈文锦:“文化篇”

在改革的浪潮下,1983年杭州的园林、文物两大部门合并成立园林文物局,这一石破天惊式的改革,开启了修复西湖人文景观、提升文化内涵,直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光辉历程。


在“文化篇”中,曾担任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的陈文锦,讲述了岳飞、章太炎、苏东坡等西湖名人纪念馆如何建设,茶叶、丝绸、瓷器、中药四大博物馆为何落户杭州,雷峰塔为什么要原址重建,前几批世界遗产申报为何没有西湖,西湖申遗的难题如何破局等西湖文化复兴的动人故事。


“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逐步把西湖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审美领域中的经典性范例,甚至成为东亚文化圈一种共同的审美价值观。这是西湖所独有的,也是别的景区景点所无法比拟的。我们有责任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份精品保护好,引导游客欣赏西湖所包含的中国式山水美学精髓。”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胡理琛:“城湖篇”


“自南宋以来,西湖与杭州城一直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关系。这个城从来不抢西湖山水的风光。”


在“城湖篇”中,原浙江省建设厅副厅长胡理琛讲述了望湖宾馆限高、环湖动迁、植物园与浙江大学选址之争等影响西湖城湖关系的故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人口大幅增长,旅游人数猛增,西湖边建高楼、建游乐场、开发房地产的声音开始出现。


为了避免对西湖山水格局和景观风貌的破坏,风景园林专家争相呼吁,杭州也通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划,努力保护城湖之间协调的关系。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刘延捷:“造园篇”


在国内纷纷大建主题乐园、游乐场的时代,西湖边却出现了一个太子湾公园,曾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被评为春天最美公园。


“在西湖随便造什么公园,都要非常慎重,都要对西湖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杭州老百姓负责。”在“造园篇”中,太子湾公园主创设计师兼造园师刘延捷讲述鲜为人知的“激情造园”故事,带领我们看懂太子湾园林之美。


太子湾公园不仅遵循了西湖“秀”“雅”“静”的秉性,也继承和发扬了西湖建设以来的社会主义大园林传统。它以独特的空间布局和简约的植物配置,造就一个富有山野情趣和田园风韵的写意山水园,符合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向往自由、摆脱束缚的思想和审美追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林福昌:“规划篇”


城市和景区建设好不好,规划是关键。


在“规划篇”里,原杭州园林设计院院长林福昌讲述了西湖景区规划的历程和精彩故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建设自然式大公园,到20世纪80年代组织编制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再不断完善到新世纪最终国务院批复,经历数十年的努力,这种传承和坚守极为不易。


其中开创的一系列规划原则和精神,包括保持和发展西湖特色,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历史文化为内涵,自然与人文结合,“只拆不建”“只出不进”,有碍风景名胜的建筑物应坚决拆除,建筑与景区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西湖山水空间格局等,一直影响到今天,尽可能地守护了这片湖山的神韵。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延惠:“管理篇”

西湖“美在自然,贵在人为”。


在“管理篇”中,曾担任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处长、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张延惠,讲述了西湖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坚持守正创新,创造了很多全国第一,全国独一的故事。


这里是“风景名胜区”的诞生地,1979年4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在杭州西湖召开全国自然风景区座谈会,确定了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区划名称——“风景名胜区”。1982年,西湖成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浙江省人大颁布了全国首部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成立了三委四局联席会议制度,审批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在全国也是首例。这里还诞生了全国风景名胜领域唯一的公开刊物,1984年创刊的《园林与名胜》(后更名《风景名胜》)。这里产生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徽志”,至今已在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使用。西湖还率先开启中外国家公园交流合作,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国家公园代表团三次到西湖考察交流。1992年,杭州还产生了第一份《国家风景名胜区宣言》(简称《西湖宣言》),这份重要文献表示:“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毁损,无法弥补。因此,保护高于一切。任何人为的破坏,都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犯罪。”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此次展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指导,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联合主办,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协办,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园林设计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华甬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承办。




浙江经济广播
FM95浙江经济广播,浙江第一财经广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