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向党 守卫北疆
2023年12月31日,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1291次中欧班列满载着55个集装箱、920吨日用百货从二连浩特铁路货场顺利发车,开启了驶向欧洲的万里行程。
“钢铁驼铃”阵阵回荡耳畔,“一带一路”历经沧桑。从第一盏亮起的明灯到如今草原上璀璨的“不夜城”,电力的迅猛发展见证着它从丝绸之路到贸易繁兴的加速蝶变。
60多年间的发展,二连浩特地区电网建设从改革开放前的1座110千伏变电站增长至4座35千伏、3座110千伏和1座220千伏变电站,线路由最初的15千米增至1126千米,售电量也从1978年的1.5万千瓦时增至3.36亿千瓦时,网架结构、供电能力、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升。1994年,二连浩特向蒙古国扎门乌德市供电,开创了我国对外供电的先河。
三十载春华秋实,一万个日夜坚守,一代代蒙电人扎根边疆,牢记“国之大者”,守卫祖国北疆。
民族团结电力情,守望相助亮北疆,只是无数护边人的小小缩影,口岸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平凡事业、护边梦想凝聚而起,他们发扬一心向党的光荣传统,将大爱汇聚成磅礴力量,为祖国守好北大门,在伊林驿站书写着国泰民安。
1957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祖国边疆铁路建设的禹爱春老人,在这里一待就是60年,塞北苦寒之地成了他的安身立命之所,即使是退休了也没有离开。他用60年的信念与坚守,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他以实际行动践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1995年,21岁的乌兰毕业后被分配到锡林浩特发电厂上班。当时已向蒙古国供电的二连浩特供电公司,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工作上存在很多障碍。刚上班的乌兰熟知蒙语精通专业,作为对接中蒙供电服务人选,让她成为第一批跨国供电的服务者。
还有距离边境线只有5公里的党员中心户乌尼孟和家,三代人风雨无阻,扎根艰苦边陲70年,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边境辖区,守护着这片草原,守望着北疆边境线上的安宁。他说,守护这片土地就是在守护着祖国,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牧民党员,却用朴实言行和铮铮铁骨展示了这份最深沉的戍边情。其实在二连浩特72.3公里的边境线上,有着数不尽的“红色堡垒户”,他们为祖国的边防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屏障。
那些不分寒暑,穿梭在口岸一线,那些为口岸服务的戍边战士,任劳任怨的电力人,辛勤耕耘的人民教师,时刻守护大家的人民警察,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各行各业的最美劳动者们,是他们将老一辈的奋斗精神传承至今,是他们用每一份平凡的不屈与坚守、温暖与感动汇聚成了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
这些护边、固边、爱民、助民的事迹只是边境各族群众履行职责的几处缩影。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风雨无阻,无怨无悔地守护着边境辖区,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心用情守护着这片草原,守望着北疆边境线上的安宁。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里,“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动人故事还在续写。这里,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口岸二连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征稿启事
即日起,微信公众号开通“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专栏,现向各单位干部职工征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行展播。故事以小切口的形式,用文字或视频讲述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戍边兴边、爱国爱家,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凡人善举和生动故事,展现各民族团结奋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景象。
1703期 第640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