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闻义枰②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如何写就

文化   2024-11-13 16:47   福建  
点击上方“福建文艺网”订阅


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如何写就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闻义枰②

“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多年来,从荧屏银幕到剧场戏台、从定格瞬间到流淌音符、从笔墨书画到字里行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将人民的情感与理想、拼搏与坚守,凝练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形象、体现奋斗精神的人物群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让我们看到亿万人民伟大实践成就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


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用精品力作描绘新时代恢宏画卷

“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是强调。

人民的实践、人民的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面向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用一部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10月20日,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暨第15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式晚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图为活动现场。中国文艺网记者 于欣悦 摄
10月20日,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暨第15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在湖南长沙闭幕。作为中国三大电视奖中最有群众基础、最多群众参与的奖项,金鹰奖从创立之初,就担负着促进电视节与广大观众充分交流的使命,也成为了人民与文艺之间的连接纽带。

本届金鹰节无论是荣获最佳电视剧奖的《三体》,还是获评优秀电视剧奖的《问苍茫》《繁花》《风吹半夏》《狂飙》《漫长的季节》《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县委大院》8部作品,都是在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社会问题和人们内心的共鸣,不仅反映了时代的精神,还带有深厚的人文关怀,这些怀揣着扎根于人民生活创作理念的文艺作品,成为了真正的“大流量”。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谈及全媒体时代电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视)获得者张绍林表示,要坚持把镜头伸进生活,对着有戏的人、闪光的事,永远不落伍。将历史云烟化作幕幕场景,用历史影像讴歌芸芸众生。作为执导过《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永远的忠诚》等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的导演,张绍林在创作中始终关注生活、贴近观众,肩负着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立言的责任担当。
作为《声生不息·宝岛季》的制作人,在获得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综艺(文艺)节目后,洪啸坦言,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首先要有更加精品化的内容呈现。要关注人民在想什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关注大家的社会情绪是什么样的,创作更好的精品力作回馈大家。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好的文艺作品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喜怒哀乐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要敢于接受人民的检验与评价,要敢于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在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看来,在很大程度上,人民的评价决定了社会主义文艺评价体系是否具有公信力,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是人民性的内容与人民性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必须贯穿着深刻而独特的人民性表达。
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决定着作品的高度、深度、传播度。举凡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饱含作者对人民生活状态的细微体察、对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一定是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奋斗故事,亦展现着朴实而美好的生活细节。作品中有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里反映时代宏大背景、抒发人民奋斗情怀,这样的作品才能直抵人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用情用力用心讲好中国故事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拼搏创造,才能创作出真实反映时代风貌、真正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佳作。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如一朵朵浪花映照江河,为这个时代和人民留下真实的写照。

新编京剧现代戏《狼牙山》剧照

河北地处京畿腹地,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片燕赵大地上,拥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认为,作为艺术家来说,首先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因为生活和人民是我们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没有生活,不扎根人民,我们不会写出好东西来的。”在河北省文联主席边发吉看来,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写出、演出、做出让人民满意的作品。
在创作河北梆子《长剑歌》时,边发吉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去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报效祖国的悲壮故事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邯郸是成语之都,在创作魔幻舞台剧《黄粱梦》时,边发吉也专程去深入了解、学习;在给北京京剧院创作京剧现代戏《狼牙山》时,为将狼牙山五壮士活灵活现地、有血有肉地表现出来,边发吉带领创作团队走访对当年革命故事有记忆的老人,葛振林、宋学义的后人,去狼牙山脚下体验生活……“如果脱离生活,脱离实践,脱离百姓,艺术作品是创作不出来的。”

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电视剧《山海情》《人世间》《南来北往》《我的阿勒泰》海报

近几年,观众日益青睐具有现实质感的作品,回归现实、关注人生成为创作趋势。从《山海情》《人世间》,到《南来北往》《我的阿勒泰》,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反响热烈,印证着反映时代气象与百姓生活的精品内容最能引发观众共情。

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具象化、生活化,探讨人们普遍面对的问题,进而实现观众与人物情感的双向交互。电视剧《风吹半夏》把改革开放火热的创业故事呈现给观众,展现出主角们坚韧拼搏的精神和共渡难关的温情,既有时代变革之风,也有个体蝶变之风,汇聚出一个时代的风貌,抒写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开拓奋进之美。

也正是凭借《风吹半夏》中的许半夏这一角色,赵丽颖获得了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把更多走近人民生活、体现大家生活的角色诠释出来。”手捧奖杯,赵丽颖坚定地说。
“人民生活中蕴含着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只有走进生活深处,感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创作生产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认为,打造文艺精品,需要始终把满足群众、听众和用户需求作为自身的新闻报道内容生产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镜头和话筒对准普通的群众和千家万户。北京台推出的《养生堂》《京城十二时辰》《市民对话一把手》《一路畅通》等大量接地气、有温度、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精品节目,都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情节、感人的形象获得了受众用户的喜爱和称赞。

电视节目《养生堂》

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把作品写在大地上,文艺才能像阳光、清风一样,温暖、涤荡我们的心灵。


上高原、登高峰

开辟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广阔天地

“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鞭策与呼唤,成为文艺界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声声战鼓。

如何戒除浮躁?唯有向下沉潜。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答好“人民至上”的永恒答卷。
百尺竿头犹可进,进取之道在攀登。十年来,中国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以文艺之名,赴时代之约,用文艺之情,诠释人民史诗。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海报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 中华儿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舞台艺术精品,聚焦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变革,谱写盛世华章;电影“我和我的”系列国庆三部曲《长津湖》《悬崖之上》等,弘扬主旋律、凝聚家国情;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国考古大会》,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电视专题片《必由之路》《我们走在大路上》《敢教日月换新天》《摆脱贫困》,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铺陈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电视剧《大决战》《跨过鸭绿江》等一大批影视优秀作品,让中国故事、中国形象鲜活起来,标注着新时代的精神高度,有力开辟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广阔天地。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两子出身。一是农民的儿子,草根族;二是终生一学子,追星族,追老庄、孔子、屈原、王羲之诸先贤之星。因之,所谓终身成就并非我所有,它是属于家国、前贤和人民。”在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后,旭宇这样深情地说道。数十年来,旭宇始终坚守艺术理想、坚持德艺双修,潜心书艺、承古开新,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书写了崇高的人生境界,为当代书坛树立了艺术标杆。
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

长篇小说《雪山大地》

“《雪山大地》深情讲述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几代建设者在沁多草原与藏族人民并肩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既有藏族人的多情与坚守,又有援藏者的无私与奉献。杨志军出生在青海,并在此生活工作40余年,特别是做《青海日报》常驻记者期间,与牧民在帐篷里同吃同住,骑着马在草原上寻找新闻线索……这些生活经历成为不竭的素材资源深深滋养了作家的创作。”在辽宁大学教授、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琳看来,以“格物”跋涉广袤大地、纵深大千世界,以“动心”契入故事肌理、呼吸人物命运,好的故事方可达成,动己动人方能实现。
如今,数百万驻村干部奔赴高原深山、大漠戈壁;一项项大国重器在耿耿银河、浩瀚深海标定创新高度;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向着全面小康砥砺奋进……宏伟的时代画卷,浓缩成一帧帧“微镜头”,在一系列文艺作品中清晰可见。

豫剧《焦裕禄》、电视剧《功勋》《山花烂漫时》海报
经由艺术手法和审美转化,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从人民中间收获的感动和震撼、细节和场景,浓缩在一部部文艺作品中。一个个无私奉献的平凡人生,凝铸成砥砺奋进的中国形象,串联起当代舞台的英模人物长廊。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始终怀揣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的理想信念;河北梆子《李保国》里,扎根太行山的教授李保国“犁燃太行万亩荒山,深耕四季硕果留香”。话剧《深海》里,核潜艇工程师黄旭华铿锵讲出“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以英模人物为主角的电视剧《功勋》累计播放量近3亿,豫剧《焦裕禄》演出近500场……这些作品在广泛传播中润物无声地给人们以精神滋养,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家王蒙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有了亲近大地的匍匐与谛听,有了对于人民音容笑貌的细腻记忆与欣赏,你写出来的人、生活、情感,就能突破局限、摆脱镣铐、充满真情、充满趣味。”

只有坚守人民立场,扎根本土、亲近大地的“谛听”,才能听到改革旌旗猎猎、文化细语喁喁,才能听到时代的涛声和历史的回响,才能与人民的喜怒哀乐、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高原”迈入“高峰”。



真正的文艺家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关注国家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抒写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必将继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让人民奋斗的身影在作品中留下深深印记。


(来源: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福建文艺网(ID:fjswlwx)
投稿邮箱
fjwywtg2022@163.com(文艺信息)

福建省文联官方微信——福建文艺网

投稿文章需提供

作者单位或姓名及联系方式,

有照片需提供原图。

未按要求,

则不予采用。

点个“赞”,文艺范;点“在看”,齐分享

 

福建文艺网
福建文艺门户网站,多彩的“网上文艺之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