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该《报告》围绕儿童友好理念、成长空间和儿童安全主题进行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分享各地实践案例和有益经验,对更高水平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出展望。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那么,何谓儿童友好城市?早在2021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就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指导意见》,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是对儿童权益的尊重和保护,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和美好未来,更是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践行儿童友好理念,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和情怀。一座城市对儿童是否友好,在细微处一目了然。儿童用“一米视角”看世界,和成年人看到的不太一样。在儿童看来,有的公共设施宛如庞然大物,看不见、够不着。把“一米高度”纳入城市建设、社会治理,意味着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去审视和规划城市建设,拓展“适儿化”活动空间,精心营造让孩子们心生欢喜的友好城市。
立足“一米高度”,需要城市把视角低下去,学会“俯身”倾听。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儿童的参与权容易被忽视。目前社会上对于儿童参与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不少成年人习惯于秉持“包办思维”,认为自己所想就是儿童所需,较少考虑儿童的需求和愿望。殊不知,触摸着电子屏幕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和以往相比,他们的见识和想法已经今非昔比,对于城市建设,他们期盼什么、喜欢什么、急需什么,体验深刻,也更有发言权。作为城市的“小主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妨倾听他们的“童声”,以“一米视角”审视城市发展,增加游乐设施,对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适儿化”改造。譬如,适配儿童专用垃圾桶、儿童专用扶手、儿童专用洗手间等等,让孩子们能够安全、自由地玩耍和学习,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乐土,充分感受城市的温情与幸福,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一米高度”是一把标尺,衡量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和文明程度。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既要解决“有没有”问题,更要考虑“好不好”问题。创造一个更舒适、安全、富有童趣和活力、有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想的城市空间,这又何尝不是成年人的愿景?
梧州发布
wuzhoufabu2015
梧州发布编辑部
编审:齐淑芳
编辑:麦婕
文字:初恒
来源:梧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