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
讲坛
11月25日上午,北京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徐冠勉受邀来我院作《从南洋到大西洋:反思种植园世与新资本主义史》的讲座。讲座由我院江振鹏教授主持,40余名师生参加。
徐冠勉博士首先介绍了人文学科中的“种植园转向”。他指出,在当今国际学术发展的图谱中,历史学、环境人文学等诸多人文学科中均可窥见“种植园模式”的普遍化趋势。以环境史领域颇为流行的“人类世”概念出发,徐博士着重介绍了“种植园世”主题与新资本主义史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相对而言,种植园强调对环境的剥削,而资本主义范式更为侧重对人的剥削,新资本主义史具有从美国种植园出发理解资本主义这一特点。徐老师还提出,资本主义史是经济史还是社会史这一问题在当今学界中仍旧值得思考,资本主义体系仍是当今全球的主流体系,故我们在理解“种植园世”时,应摒弃意识形态偏见,从而深入理解其复杂的多样内涵。
在目前种植园研究问题上,徐博士围绕种植园是如何出现的,其产生是单一起源抑或是多源分布争议,更进一步说又如何多源等领域展开,重点反思了大西洋中心主义。他认为,种植园出现于大西洋的观点逻辑起点在于欧洲出发的一种历史经验,在学理层面源于历史西方知识界对于南洋等地区种植园研究的不足,进而引发前人认知的偏差。
最后,徐博士以自身对于巴达维亚种植园的研究为例,生动风趣地介绍了南洋地区的种植园经验。他详细分析了巴达维亚地区种植园里存在的土地所有权、内部劳工分工以及鸦片问题消费控制等学界瞩目的话题。他认为,要对南洋种植园谱系进行倒写,提倡对种植园、南洋史的研究应该更为多元化,从而进行超越大西洋中心主义视野下的种植园史研究。
在交流问答环节,我院师生积极提问,徐冠勉博士耐心解答。
江振鹏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江教授认为,徐博士以南洋种植园研究为典型案例分析,对于目前我们如何反对欧洲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与学术窠臼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同时,徐冠勉老师在从事全球物质文化史、殖民主义史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多语种、多边档案比较研究、实地调查与理论建构等前言探索,也给予在场师生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供稿 | 刘华敏
供图 | 魏东岩
图文编辑 | 社会历史学院团委宣传部 蒲雅惠
审核 | 江振鹏 傅利琴 林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