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11月20日,全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推进财政科学管理电视电话会议在长沙举行。
会议明确,从编制2025年财政预算起,在全省范围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到2026年初步构建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统筹有力、讲究绩效的预算安排机制,强化预算执行刚性约束,切实提升财政政策的资金效能,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为何要推行零基预算改革?省级层面施行以来,成效如何?全面深化,到底怎么做?
为何推行零基预算改革?
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为何推行零基预算改革?
首先弄明白什么是零基预算。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在上一年预算拨款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而零基预算,是一切从“零”开始,在编制预算时,不考虑往年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只从实际需要、财力状况出发,逐项审核各项支出的内容和数额。
可以看到,零基预算改革并非简单地削减支出,而是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财政管理的科学性、预算安排的精准性、风险防控的有效性,推动财政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我省财政运行压力偏大,也需要通过改革向支出要财力、向“存量”要“增量”,解决支出碎片化、零散化,及分配不优、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把资金用在“刀刃”上。
我国一直重视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中央有部署、现实有需要,在今年省委、省政府部署的12项重点改革事项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位列第一项,就不难理解了。
省级层面改革成效如何?
支出结构持续优化
为稳妥推进全省范围零基预算改革,从2023年开始,我省率先在省级层面部署开展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成效显著。
资金规模得到了控制。在打破预算“基数”的基础上,对长期存续、效益不高、交叉重叠的资金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对省级100项重大专项进行全面清理,有保有压,应压尽压。
保障了重点需求。通过统一预算分配权,强化重点领域保障,将压减的资金全部投入到11项标志性工程、“4×4”现代化产业体系、民生福祉保障、金芙蓉投资基金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今年,省级财力“三个高地”建设资金达15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真正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打破了部门壁垒。聚焦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政策跨部门统筹、资金跨部门整合,破除部门、条块分割。比如2023年,通过统筹整合国资预算、交通建设专项等30亿元,支持组建了省港航水利集团,为打造彰显湖南特色的现代化港航产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创新了支出方式。以零基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无偿补助、直接补助等传统资金使用方式,变为政府引导基金、贴息、担保等新型支出方式,放大资金乘数效应。今年,通过推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拨改投”,将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财政出资增加到240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大力打造千亿级规模的金芙蓉投资基金。
与此同时,部分市州及县区也已提前谋划零基预算改革,并尝到“甜头”。
郴州市于2021年开始探索施行零基预算改革。2022年起,该市市本级每年统筹安排1.5亿元推动信息化项目集约建设,持续降低运维成本,每年能节约资金3000万元。
深化改革怎么做?
打破基数是根本
11月底,各地将展开2025年预算编制工作,也就是说,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也将落地。
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的指导意见》,本次深化改革在省市县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实现各类财政资金全面覆盖,重点完成改革预算编制方式、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深化配套制度改革、严格规范预算管理等4项任务。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人表示:“立破并举。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树立以事定钱的预算编制原则,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基数是本次深化改革的根本。当前,将着力打破三个基数。”
打破政府预算基数。全面清理评估现行支出政策和项目,执行到期、无必要实施的,坚决取消;零散碎片、性质相近的,整合归并;超出财政承受能力、效益不高的,调整优化。
打破部门预算基数。不再采取“基数+增长”方式安排部门预算,所有支出预算以零为起点,人员经费预算按工资标准、人数等因素据实编制,运转支出预算主要采取定员定额方式编制,一年一核、能增能减。
打破转移支付基数。省财政将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重点,推进财力性转移支付“破基数”改革,在保障市县财政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加大动态分配力度,降压基数分配比重,使资金分配更加科学,更好适应形势变化。
在打破基数的同时,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科学分配,集中财力办大事,同时坚持量入为出,严明支出秩序,进而推动财经秩序回归常态。
省财政厅主要负责人也表示,零基预算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次改革还将完善配套制度、构建管理闭环,以强化改革支撑,保障改革的实施效果。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在湖南开幕 谌贻琴出席开幕式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