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褶皱区”生成的水系?三亚河流域地理成因猜想……

时事   2024-11-05 18:29   海南  
这是中国大陆最南方的水系,
这是最完整保留了
海南民族原生态文化密码的河流,
自古至今都在海南之南静静流淌,
不舍昼夜,
为一方土地贴上了
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签。
那么,它是谁?
它从哪里来?
它又往哪里去?

要了解三亚河的前世今生,还得解密海南岛的地理成因。现在有关海南岛形成的一些权威说法似乎都经不起推敲,对此,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会长萧烟推出了一个猜想,那就是“钟摆式漂移”理论。


海南岛地理形成猜想:

雷琼陆块的“钟摆式漂移”



我们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连成“雷琼陆块”,让这陆块沿着雷州半岛顶部的圆心向西旋转,几乎就可以严丝合缝与北部湾对岸拼接成一个整体。依据是:北部湾两岸都拥有相应的古老地层,这地层源自中元古界,当时没有海洋,陆地浑然一体;“喜马拉雅运动”的能量外溢,通过红河向东南传递,与向西南作用的“钦州—杭州湾构造带”形成两个交叉的杠杆,将“雷琼陆桥”硬生生撬动开来;第四纪北部湾火山大面积喷发,导致“雷琼陆桥”中间薄弱部位受力发生扭曲,形成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发生折弯,海南岛也发生了轻微的顺时针旋转……

“雷琼陆桥钟摆式漂移”示意图。

海南岛的陆地原本比雷州半岛还要纤细,在漂移和分离的过程中,带动东部大面积海洋被推高成大陆,海南岛变得厚实。我们通过琼北大范围的玄武岩地质,可以看到当年火山喷发的规模;通过东、西、南海岸线上无处不在的花岗岩,可以看到熔岩在地层冷却后又被推出地表的能量;通过西南残存的石灰岩层,还可以看到更早期的浅海中在碳酸岩静静地沉积……在漫长的地理变迁中,海南岛蕴藏着无限的激情,生机盎然,最终塑造出一条优美的岸线。海南岛更像一个孩子从母体中分离,随时都在接受文明脐带的滋养。留意海南岛的形状,更像一只海龟在茫茫南中国海里浮游,由此亦奠定了海南岛的禀性,慢调悠游,开放包容。如果让我选择最能代表海南岛的吉祥动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海龟。

海南岛山地形成猜想:

板块相互挤压形成山地“褶皱”



海南岛的后期地质运动,更多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在巨大的太平洋板块四周,不定哪天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或者火山喷发,异常活跃。该板块将菲律宾大陆推出了水面,亦对海南岛形成了挤压,生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五指山系和鹦哥岭山系,重心在海南岛中部往东南倾斜;又经历南中国海沟的撕扯,在东南沿海形成“三亚—陵水—万宁陡降带”,牛岭、牙龙岭、鹿回头岭、马岭、南山等大量山岭直接延伸入海,像一条条戏水的长龙,为海南岛的文明开启奠定了基调。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因为东南山岭的阻隔,海南岛东部开发明显要晚于西部,到隋朝初期,所设郡县多在琼西密集分布,而琼东却异常沉静;像陵水这样封闭的地理,注定 “隐士”身份,长期未被人知,直到隋大业六年(610年)才开始置县,且早期隶属于设置在三亚境内的临振郡或者振州;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海南岛东部设置万安州,才确定了陵水县的琼东地理属性。作为过渡带的三亚流域,多为山地和丘陵,破碎地理,亦曾长期遭到忽视。

“钦杭结合带”的撬动,“红河断裂带”的能量,中南半岛的振荡波,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决定了海南岛山系大体为东北—西南走向。

海南岛也会受到遥远的印度洋板块从西南传递过来的能量,与欧亚板块一道对中南山地形成挤压,在地层中形成大量的穹顶和幔凹,出现一系列东西向地理构造带,最南方为“九所—陵水构造带”,与“三亚—陵水—万宁陡降带”一道,在三亚产生了重叠作用。最突出的作用力,是宁远河谷和藤桥河谷形成了一把“大钳”,受“钳制”的地块变得相对破碎,却因为处在琼南中度隆起的亚区,保持了向海沉降的坡度,形成了典型的“三亚褶皱区”。

三亚河流域形成猜想:

“三亚褶皱区”的坳谷溪流



三亚褶皱区,在宁远河谷和藤桥河谷的持续挤压下自成一体,北面群峰逶迤,南面丘陵起伏,仍不时有高山隆起,在海浪的侵蚀下仍旧保持着风骨。群峰丛中,自然形成一个个坳谷,也就是一片片集水区,一道道溪流依山就势向南流淌,从一个个隘口流进丘陵和平原,沿着既定的方向注入南中国海……

三亚褶皱区的形成。

三亚褶皱区,海岛文明的温床,向阳而生,集萃着大地甘露,让一众水系的源流均被约束在三亚市境内,南中国海就是它们的归宿。依照三亚市水务局提供的数据,三亚河流域面积为337平方公里,但这只是狭义的流域面积。其实,一个山环水抱的独成体系的地理单元,完全可以划归为同一个流域。浙江的主要水系为钱塘江,我们也将其纳入长江流域;华北大平原由太行山流出的众多水系塑造成形,广义上仍将这一地区纳入黄河流域。在共同流向三亚湾的小河中,海坡溪、肖旗水、担油河自然属于三亚河水系;榆林溪在源头就与临春河有过交集,汇入榆林湾后与三亚河相距不过两公里,且同在一片城区,毫无疑问可归为三亚河流域;再说亚龙湾的龙溪,上游的山梁与榆林溪为共同集水区,亦可纳入三亚河流域。从三亚地图上看,北面以林鼻岭主峰为原点,东翼经通打岭、罗葵岭、甘什岭、大茅岭、回风岭、竹落岭,一直到牙龙岭;西翼经黄麖岭、云梦山、和尚岭、荔枝岭、塔岭,延伸到南山岭,其围合的山川丘陵和平地,都是广义上的三亚河流域。各河流均在“三亚褶皱区”生成,南流入海,拥有太多的共性,构成三亚市境内面积最宽广的一个流域。

天造地设,沧海桑田,塑造了无与伦比的三亚河。一众水系从上游源源不断带来沉积的泥沙,让三亚河仍旧在展开“精卫填海”式的造陆运动,河床仍旧在延伸。毕竟,这是一条非常年轻的河流,生生不息;让我不禁产生了更多猜想:千万年后,三亚湾或许成为内海,最终还会被填充成为琼南大平原……






来 源:三亚日报,三亚市人文地理学会会长 萧烟
编 辑:叶子贻
审 核:姜晓莹
总值班:余菁菁
往期推荐

三亚,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首批获赔21.8万元!
台风“银杏”生成,三亚天气→
三亚芒果,入选!

三亚日报
每天给你呈现一个新鲜的三亚。
 最新文章